《復興印跡|非洲糧倉的中國方案》今日上線 中國方案解決非洲“三農”問題
2023-11-23 11:03 來源:芒果TV
慶祝“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文物局指導,芒果TV、人民日報視頻客戶端聯合出品的《復興印跡》系列微紀錄片第二集《非洲糧倉的中國方案》,于11月22日上線熱播。
非洲,在拉丁語里的意思是“被太陽灼燒的地方”,長久以來和“災荒”與“饑餓”相伴,糧食安全一直是最迫切的問題。

2000年,時任埃塞俄比亞總理梅萊斯·澤納維向中國發出邀請,一批又一批的中國農業專家奔赴非洲大陸,在埃塞俄比亞的田間地頭開展農業職業教育,一走就是20多年。不但培養了幾萬名學生,還填補了埃塞俄比耶農業職業教育歷史上的空白,并根據埃塞俄比亞的實際情況,耗時6年編撰了13本教材,這對埃塞俄比亞農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在非洲中部的布隆迪,這里的農耕文化和中國高度相似,中國發展農業擺脫貧困的經驗對擁有90%的農業人口的布隆迪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國農業專家們受邀走進布隆迪的14個省,建立36個示范村,推行水稻種植技術,產量迅速提高三四倍,布隆迪總統為此親自向中國專家組頒發功勛證書。

而在非洲東南部的津巴布韋,作為非洲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這里耕地很多,但大多數地區生產條件落后,基礎設施脆弱,嚴重阻礙當地發展。中國援津專家組到來后決定用中國成功的扶貧模式,建立“中津農業合作示范村”,幫助當地村民提高農作物種植技術,探索脫貧發展之路。中國經驗的落戶,效果很快顯現,如今的津巴布韋不僅補上糧食缺口,還準備進行糧食出口。
從埃塞俄比亞到布隆迪再到津巴布韋,中國人的“種地基因”深深鐫刻在非洲的土地上。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不僅把農業技術輸送到非洲各國,提供輸華產品“綠色通道”,還用中國脫貧、減貧的經驗方案打造出一座座“非洲糧倉”。這些努力的背后,飽含著中國對倉滿實廩的美好愿景,是中國對同在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各國人民發自內心的善意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