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選擇在岳麓書院相遇?因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一個重要理論成果。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岳麓書院時指出,“岳麓書院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一個策源地和有重要影響的地方”,并且在岳麓書院強調“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某種意義上來說,岳麓書院對于“兩個結合”,有著重要的地標意義。
作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化身,馬克思和孔夫子在岳麓書院“會講”,現場闡述了許多經典。如孔夫子以“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為例,講解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以“圣”的繁體字為例,解釋只有廣開言路才能稱王,強調傳統文化的基因里早就有“協商”的因子。馬克思則用“致力于全人類的解放”來印證他與孔夫子“大同世界”夢想的一致性;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來否定“文化決定論”等。
這一場“相遇”,借兩位先哲的對談,具象化闡釋了“第二個結合”的歷史淵源、理論邏輯、形成過程、重大意義及實踐要求。其中,第一集《執經叩問》,聚焦為什么會“結合”?講述“第二個結合”的必然性;第二集《高山流水》聚焦為什么能“結合”?講述“第二個結合”的契合性。第三集《結合之路》聚焦怎么“結合”的?講述“第二個結合”的形成過程,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推動“第二個結合”的偉大實踐;第四集《別開生面》聚焦“結合”得怎么樣?講述“第二個結合”的成果;第五集《固本開新》聚焦“結合”應該怎么干?講述“第二個結合”的未來展望與實踐要求。
當湘派電視理論片遇見戲劇
以往的湘派電視理論片也會用到穿越的戲劇手法,但《當馬克思遇見孔夫子》做了一次更為大膽的嘗試——通篇采用戲劇結構,以大膽的想象構架故事情節,繼而展開說理。
(第四集《別開生面》,馬克思和孔夫子遇到寫生的學生,學生為二位先哲畫出了今天的模樣)
在節目中,經由演員演繹的馬克思和孔夫子,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化身”,更是全篇推進的邏輯線索。他們由“相遇”的戲劇化短片開場,并以“會講”貫穿全片,讓整個節目在一個虛構的情境中展開。在戲劇的架構下,馬克思和孔夫子的“相遇”是故事化的,“會講”也是故事化的。例如第四集《別開生面》,馬克思和孔夫子散步時遇到一群寫生的學生,學生們為二位思想家創作了全新的肖像畫,馬克思穿上了唐裝,而孔夫子則穿上了西裝。這種情境式的隱喻,意指“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很好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互相成就,在新時代別開生面的主題。而這種戲劇情節的鋪陳也是合理的,馬克思主義是魂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脈。堅守“根”和“魂”,馬克思與孔夫子的相遇和會講,照見的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現實。通過故事化演繹,抽象的理論具象化了,觀眾看理論片,也會像看戲劇一樣,自然而然地走向思想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