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家廣電智庫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hgirvtM6KVaXBuUkNsUdzg
導讀
10月4日,重陽節,也是全國第10個老人節。湖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轉型更名為湖南愛晚頻道,全國第一個定位老年群體的省級專業電視頻道正式開播。這為廣播電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頻率頻道精簡精辦樹起一面新旗幟,也為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好提供個性化廣電服務提供了一些新啟示。
自今年5月湖南公共頻道經國家廣電總局批復同意呼號變更為愛晚頻道以來,愛晚頻道進行了一系列緊鑼密鼓的籌備,從有獎征集slogan到全社會征集優秀節目方案,從成立老年人公益團體到“頻道煥新啟航·全民輕徒步”啟動儀式,點滴進展中可初見總體規劃的大致輪廓。起步階段的愛晚頻道,呈現出幾個不同于一般意義上頻道呼號和定位變更的鮮明特點,而這也正是其具有一定可供借鑒和參考價值的改革創新之處。我們借愛晚頻道“解剖麻雀”,歸納幾點研究中關注到并引發思考的內容。
一、不止是關停并轉,以改革促發展才是底層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自2018年國家廣電總局提出鼓勵精辦頻道頻率,到2020年先后印發《關于推動新時代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做強做優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專業電視頻道建設管理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強調要精簡精辦頻率頻道,這其中有著清晰完整的邏輯閉環。
具體來看,就是從頂層設計層面把精簡精辦頻率頻道作為廣播電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來推動,通過促進廣播電視播出機構整合資源,優化結構,強化需求導向、服務實效,實現頻率頻道高質量、融合化發展和優質資源力量向主戰場主陣地傾斜,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推出更多高質量視聽精品,提供更加優質均等的個性化廣電服務。與此同時,廣播電視行業也將在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全面升級中加快向新型主流媒體轉型,不斷解決自身問題,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基于以點帶面、以改革促發展的底層邏輯,我們對精簡精辦的理解才完整準確。“關停并轉”只是改革的起點和手段,不是改革的終點和目標。地方廣電既有的改革經驗也充分說明,唯有那些以“關停并轉”為牽引,撬動廣播電視機構內部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深化改革,從思想理念轉變,到組織結構、運行機制,尤其運營模式(商業模式),都發生系統性變革的,才能真正實現“促發展”的效果。
此次煥新啟航的愛晚頻道,相比原來的公共頻道,垂直化程度更高,目標人群更精準,內容輸出和頻道運營的方向感更強。愛晚頻道也明確提出要堅持事業產業“兩業并舉”、平臺化產業化“兩化齊驅”。無疑,從基本發展路徑、發展模式來看,愛晚頻道的第一步可謂看準、想清、走對了,“在合法合規開展經營活動,在優質內容輸出中開拓市場,在誠心服務老人中創造價值”,如此,不以賺錢為目的,但只要做好,就必然會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無論愛晚頻道,還是邁出改革步伐的其他廣播電視機構,后面的路要走長、走穩、走快,有兩個方面是需要格外關注的。一是要保持戰略定力,始終踐行“廣電為民”的根本宗旨。要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感知人民需求、精心回應人民需求,圍繞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提供高質量、個性化服務。二是要加強機制配套,確保改革落地落實。“關停并轉”一定會涉及內部人財物的重新配置,這離不開運行機制、管理機制等的基礎性、整體性支撐。要在改革中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深化改革,持續創新和優化機制,用制度樹立正確導向,用制度保障運行順暢。特別需要一提的是,內容和服務的高質量供給,是一個不斷追求極致、精益求精的過程,智力勞動付出是巨大的。在績效考核、薪酬分配機制中,能否建立真正尊重智力投入的衡量指標,事關重大,格外需要先行者大膽探索,實事求是,根據行業基本規律、發展實際做好創新設計。
二、不止是節目,提供個性化服務才是提質升級
一直以來,廣播電視媒體除了提供視聽新聞服務,還承擔著提供廣播劇、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綜藝、民生等各類豐富節目內容的重要功能。近年來,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賦能下,我們的服務產品已經從內容拓展到政用、民用、商用綜合服務領域。從愛晚頻道已上線的服務來看,其中就有聯合湖南省蔬菜流通委員會發起的鄉村振興三農活動“一元恵民蔬菜”項目。當然,這些服務不是簡單相加,而是要系統化,能圍繞用戶需求,場景化提供全品類的個性化服務,實現“1+1>2”的綜合效應,這才是精簡精辦頻率頻道和供給提質升級的題中之意。具體可從兩方面集中發力。
一是提高個性化供給的豐裕度。頻道頻率容量有限的時代,我們形成了關注最大公約數的“大眾”思維,如今,線上線下都有我們的用武之地,可以基于細顆粒度的用戶畫像,對象感很強的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精細化的多元內容和服務,把利基市場、長尾市場做充分。以每家每戶“遙控器的實際掌握者”老年人為例,一方面廣電行業近年一直在將吸引年輕群體作為關注焦點,很多主打家庭觀看的合家歡節目,普遍采用使用熱度高演員的生硬方式迎合觀眾,卻導致一路伴隨廣播電視發展如今進入老年生活的忠實用戶群體產生了較強的疏離感、不適感。另一方面“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邁入中度老齡化階段,60周歲及以上人口可能突破3億人,人口老齡化將是今后較長一段時間我國的基本國情。然而,愛晚頻道才是全國第一個省級老年主題電視頻道,可見廣電在供給側還有很大苦功要下。此次愛晚頻道無論在大屏還是小屏,都將更“適老”,比如字體大、語速慢、節奏慢等,節目和服務也將緊扣“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四大板塊展開,包括立足幫助類民生新聞《幫女郎》、生活服務類《愛晚公開課》、傳統養生類《家有本草》、戲曲文化類《超級戲樂匯》、反詐宣傳類《幫女郎小劇場》、社區文藝類《社區春晚》、棋牌競技類《芒果最大牌》和日播類欄目劇、電視劇等大小屏節目,以及戶外徒步和各類社區服務等。
二是提升精準供需匹配的能力。供給豐裕外,能精準到達不同用戶同樣重要。其一靠運營,要建立和維護與用戶的強關系,在互動和反饋中不斷迭代。這不能停留在口號上,需要的是建立以數據為核心要素的全新數字化供給鏈條。其二靠合力,從需求側來看,這件事光靠頻道或廣播電視臺自身無法全部實現,必須要臺、網、端等各環節的全面參與,需要行業與主管部門、相關部門的共同推動,缺一不可。目前,無論是適老化改造、有線電視智能推薦系統,還是有線網絡整合和廣電5G一體發展等,都是在協同發力。此外,還可以在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上下功夫,更高效、靈活的使用頻譜資源,創新服務形態。比如,在抗疫期間廣電總局緊急協調幫助上海臺開辦12個“空中課堂”臨時頻道,瑞典會在每年圣誕季專門開播一個播放各種圣誕歌的小語種廣播頻率。
三、不止是頻道,人在哪里觸角就伸到哪里才是可行路徑
人在哪里,陣地就在哪里。愛晚頻道看似只是一個地面頻道變更呼號,實際從定位到內涵都豐富得多,為廣電主流媒體將宣傳和服務的觸角真正延伸到人在的各個地方,突破頻道限制、地域限制,實現“傳統地面媒體向專業化媒體的轉型突圍”提供了一定啟示。
愛晚頻道的發展思路是由電視頻道、社區大屏和交互式新媒體矩陣構成“三屏合一”體系,同時打造“愛晚俱樂部互聯網平臺”+愛晚頻道的雙平臺,是肩負老齡群體福祉、健康和全社會愛老、敬老等多重責任的“愛晚”生態圈;目標定位是要做全國首個省級老年主題電視媒體、全國首個省級老年主題融媒體平臺、全國首個省級老年主題泛視頻晚年生活矩陣。其中,尤其亮眼的是利用“社區屏”發揮下沉優勢,將觸角延伸到用戶身邊的做法。比如,通過快樂社區365項目,依托幸福社區鄰里中心,構建場景交互式社區生活新業態,探索媒體和社區共建、治理新模式。
當前,我們行業正以“未來電視”為牛鼻子,牽引廣電構建“大視聽”發展格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實現新作為、新發展,需要的正是發揮專業優勢,跳出行業謀未來的勇氣和實行。
一是要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國家發展從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對于行業發展依然適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創造難以想象的供給能力,供給側的創新正在由量變向質變跨越,一旦奇點到來,必將得到市場熱烈的回應。我們要堅持創新驅動,順應呈現方式、服務形態、應用場景、服務供給的變化,推動新技術更深更廣應用,打造更多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為行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二是要打造開放生態。豐富服務品類,提升服務質量,拓展服務能力,需要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要發揮媒體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的作用,當好“樞紐”、做好“把關人”,“以我為主”展開合作,鏈接各類資源力量,引領創新主動權主導權,高質量、高可靠、高信賴提供個性化服務。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提供個性化廣電服務的必由之路。是改革就必然涉及一系列方式的變革,一系列關系的調整,不改革,一切就只能是坐而論道,最終到不了彼岸。
(作者單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