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導讀:近些年,國產紀錄片的受眾定位開始向年輕觀眾轉移,新媒體平臺自制自播也逐漸成為一大趨勢。今年,紀錄片依然是視頻網站的“必爭之地”,而嗅到了風口的優愛騰和B站,在這一領域里也是動作頻頻。

文丨李楊
近幾年,國產紀錄片在告別了陽春白雪之后,受眾逐漸從傳統的“高精尖”人群拓展到年輕群體。并且在傳播方式上,也從最初的傳統電視臺或機構自制自播,發展到臺網共同播出,直至當下,新媒體平臺自制自播正逐漸成為一大趨勢。
在視頻網站與紀錄片相遇后,激發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2018年開始,各大視頻平臺紛紛加大紀實內容開發與投入,《風味人間》《三日為期》《講究》《人生一串》等自制內容都取得了口碑與流量的雙豐收。視頻平臺一時間成為了紀錄片的最佳傳播陣地。
當下,網絡自制紀錄片產量迅速提升,在影響力上也日漸成為可與電視節目比肩的重要一極,甚至在吸引年輕受眾方面占據絕對優勢。今年,紀錄片依然是視頻網站的“必爭之地”,而嗅到了風口的優愛騰和B站,在這一領域里也是動作頻頻。
視頻網站發力布局紀錄片領域
生活化類型受年輕受眾歡迎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中國觀眾已逐漸從電視端走向了互聯網端,而中國的紀錄片市場也在這一大背景下,迎來了極大的變化和新的發展機遇。
從各視頻平臺內容布局來看,紀錄片的版圖正不斷擴充。除了聯合美國國家地理、BBC、Discovery探索頻道等國際知名廠牌,多維度打造優質的紀實內容矩陣外,打造紀錄片IP的浪潮正在興起,各大視頻網站紛紛發力自制紀錄片。
騰訊視頻:擴充內容,多維布局
騰訊視頻上半年,先后推出了《早餐中國》《風味原產地·潮汕》《佳節》等內容,進一步在美食類紀錄片領域發力。與此同時,平臺也推出了社會紀實類紀錄片《瘋狂的消費時代》,嘗試向不同內容領域探索進軍。
據悉下半年,《風味原產地·云南》《宵夜江湖》《早餐中國2》將陸續上線,繼續在美食領域深挖。同時,平臺還將多維度入手,打造文旅紀錄片《是面包,是空氣,是奇跡啊》、聚焦兒童行為的《小孩的神秘生活》、以及社會紀實類內容《紀實72小時》,讓紀錄片與年輕人生活更靠近。

愛奇藝:發力自制,滿足多元需求
愛奇藝在紀錄片內容的布局上,版權內容占據了更大的比重,平臺與KBS、BBC、Netflix、美國歷史頻道等紀錄片公司形成良好合作關系。不過近兩年,愛奇藝也開始進一步著手拓展自制紀錄片內容。
在相繼推出了《講究》《博物奇妙夜》等自制內容后,在今年推出了新派美食四部曲第二部火鍋美食文化紀錄片 《天下一鍋》,用浸入式體驗形式展現中國火鍋文化的六大門派,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同時,還通過紀錄片領域付費分賬合作模式,為更多紀錄片從業者提供更加專業的播放渠道,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需求。

優酷:發力人文自然領域,下半年產出巨大
2018年優酷成立了紀實中心,顯然是準備在紀錄內容上發力。今年,文化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2019》回歸,在延續了該系列風格的基礎上,覆蓋了剪紙、國畫、面塑等“老式”工藝,展現傳統的手工與在現代的魅力。同時,配合《這!就是原創》《這!就是街舞》的播出,平臺趁熱推出了衍生紀錄片《原創派》《這!就是舞者》,在節目熱度的幫襯下,兩部內容觀眾呼聲還算不錯。

據《第一財經》報道,下半年優酷的紀錄片產出巨大。由優酷和野生救援聯合制作的公益紀錄片《海龜奇援》,以及由迪麗熱巴和楊洋加盟的自制野保公益紀錄片《我的野生小伙伴》將陸續推出,在人文自然題材上進行嘗試,不斷完善平臺在紀錄片領域的布局。
B站:依然是“網紅”內容的出產地
B站與紀錄片之間一直發生著美妙的化學反應。從內容和題材來看,B站出品的紀錄片更專注于年輕人群體,尤其是90后、95后觀眾。更由于其社區屬性和彈幕優勢,讓《我在故宮修文物》《尋找手藝》這樣在傳統電視平臺反響平平的紀錄片,在B站一夜爆紅。
今年,B站開發了一系列美食、歷史,創新題材的紀錄片,從多角度承包不同用戶的片單。《寵物醫院》作為國內首檔寵物醫療觀察類真人秀,通過觀察紀錄式的拍攝手法,真實呈現寵物醫院的24小時,被網友稱為寵物版的《人間世》;《500元的幸福》記錄了9位來自不同行業人的用500塊尋求幸福的的故事;美食類紀錄片《川味3》雖采用了用傳統方式創作,卻使用了四川話配音,也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半年,已經打下良好口碑基礎的《歷史那些事2》《人生一串2》等內容將陸續上線,這些年輕化、趣味性強的作品將進一步拉動年輕受眾對紀錄片的關注。
從上述各大視頻網站的片單不難看出,“小而美”的題材依然是視頻網站紀錄片普遍流行的方向。即便如2017年B站和央視聯合推出的《極地》,也只是講述“第三極”風貌人情的短片,每個故事只有十分鐘長短。

或許是因為播出途徑、流受眾的不同,相比主流關注人文自然、大型歷史題材的傳統紀錄片,視頻網站紀錄片內容更加生活化,美食文化、潮流生活、文博等不同題材,成為其與傳統電視平臺不同的一個落腳點。
主流專業類紀錄片仍缺位
網生紀錄片未來要怎樣走?
隨著《風味人間》《人生一串》等國產佳作不斷涌現,網生紀錄片日益受到全社會關注。《2019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曾指出,“網絡紀錄片吸引年輕受眾,成為中國紀錄片產業的新動能”。
視頻平臺+紀錄片的緊密合作,讓更多優質內容、精良制作的紀錄片出現,為紀錄片市場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尤其是近兩年,美食類、文博類紀錄片也逐漸為了國產網生紀錄片一個主流類型,這些較為貼近生活的內容,收到了90后、00后的熱烈追捧,讓年輕觀眾對紀錄片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
不過,應當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水平平臺的布局紀錄片領域,同質化、重疊性高的問題開始逐漸顯露。如火爆各大視頻網站的美食類紀錄片,幾乎把中國各大菜系拍了個遍,過渡的開發很容易造成用戶的審美疲勞。
其實,如果回顧紀錄片的整個發展歷史,當下比較火爆的美食類文博類紀錄片僅僅是一個小眾門類,只是在這個互聯網時代,被追求個性化的年輕推到了“風口”。從主流紀錄片市場大的發展趨勢來看,人文自然、社會科技等內容依然是具有品牌性、標志性的的紀錄片類型。不過,這些“大而專”的內容,目前依然集中在傳統電視臺或紀錄片制作機構手中。

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用戶付費習慣的逐漸養成,紀錄片正在不斷被提升至新的戰略高度,因此,“大而專”題材的力量將會日益凸顯。
從目前各視頻網站在自制紀錄片的布局來看,在主流紀錄片領域,視頻網站相比電視而言依然還是缺位的。所以對于視頻網站來說,“小而美”的題材或許是入局紀錄片領域的破題之舉,但顯然不應當是網生紀錄片的唯一出路。
作為紀錄片的新生力量,視頻網站擁有資金的支持和國際紀錄平臺的加持,而陳曉卿、干超等知名紀錄片導演的加盟,也讓平臺擁有了專業的人才力量,這都為視頻網站在紀錄片領域帶來了強大的生產能力。也因此,對于此前缺失的這一類高投入主流紀錄片類型,視頻網站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去孵化。
其實從去年開始,視頻網站紀錄片也開始探索新的內容領域。以“紀錄片+綜藝真人秀”為主要模式的《奇遇人生》,將鏡頭聚焦在人文、自然領域,開啟了對世界的初步探索;記錄人間百態的《三日為期》,三天三夜里蹲守固定地點,以觀察者的視角,捕捉小人物的故事,向社會實驗的紀錄片邁進一大步。
眼下,視頻網站正逐漸成為紀錄片主流傳播渠道之一,并且付費模式也日益成熟,過去缺乏資金、人才支持而難以執行的專業類紀錄片,有了“落地”契機,國產網生紀錄片可探索的空間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