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回潮:“視覺文化”視野中的媒介嬗變
          2019-04-11 14:40 來源:今傳媒
             

            

          2019040910:23  來源:今傳媒

          摘要:技術迭代所帶來的不只是媒介革新,更多的是媒介嬗變。自媒體和可穿戴設備的崛起預示著:人類信息的傳遞正由大眾傳播向群體傳播、人際傳播、人內傳播的回潮。這種回流并非步步退化,它體現著新技術在文化演進中所代表的人本精神的回歸。新媒體在當代,并不一定意味著去舊更新的斷裂;透過多種技術的融合與延展,人們可以站得更高、回望視覺文藝發展的脈絡,分析媒介在其中的作用、意識到前序的不足,反過來更清晰地理解新媒體在今天的視覺文藝使命。

          關鍵詞:新媒體;媒介嬗變;視覺文化;影視;聚身性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3-0000-03

          時移世易,新媒體不是絕對概念,媒體的具有相對性。相較于遠古洞穴中的巖畫,簡牘的輕盈便攜在兩千年前就具有新穎的媒介特性;其后,東漢的造紙術、宋代的活字印刷術、15世紀古登堡的印刷機、1912年膠印設備面世,再到本世紀初電子墨水屏的成熟,代代承傳,技術的每一次變革無不映刻出媒介的革新20世紀以來,媒介發展的速度明顯加快,從原理到應用的間隔普遍縮短。技術間互補性的增強使得新舊媒介的關系,由簡單的取代演化為多元疊加、復雜共生。技術迭代所帶來的不只是媒介革新,更多的是媒介嬗變。新媒體在當代,并不一定意味著去舊更新的斷裂;透過多種技術的融合與延展,人們可以站得更高、回望視覺文藝發展的脈絡,分析媒介在其中的作用、意識到前序的不足,反過來更清晰地理解新媒體在今天的視覺文藝使命。

          就歷時性而言,美國學者哈特將媒介的演進分為三個系統[1]:其一,示現的媒介系統,這是最為基礎的交流方式,即面對面傳遞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類的口語,也包括表情、動作、眼神等視像化表達,這是由人體的感官或器官本身來執行的媒介功能;其二,再現的媒介系統,包括繪畫、文字、印刷和攝影等,這類系統對信息的生產和傳遞需要使用工具或機器,但對信息接受者來說則不需要;其三,機器媒介系統,包括電報、電話、唱片、電影、廣播、電視、互聯網等等,這些媒介的傳播一方需要使用機器,接收一方也必須使用機器。這三個系統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繼承性,也沒有出現明顯的取代。在今天,每一個系統都不曾消亡,形成復雜共生的局面。但是,技術仍然在歷時性上顯現出一條清晰的脈絡:即,由身體器官,到體外化傳播介質,再到機器和電子媒介,可見人類對信息的渴求與對媒介的依賴正一步步加深、遞進。

          從共時性看,人類信息的傳遞是由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范疇構成的。特別是體外化傳播機制的不斷演進,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信息聚攏日漸增強,隨之帶來社會公共領域中知識場域的凝聚,公眾意識和國家意志逐漸樹立。現代性社會成熟的標志之一,是以大規模工業化復制而快速形成信息的全域播撒。面對勢如破竹的大眾傳播全覆蓋,法蘭克福學派曾一度抱持悲觀態度,認為個體聲音在大眾媒介面前全無還手之力。主流話語一旦形成,技術的天平又向著個性化信息表達的方向傾斜。互聯網一方面助長著信息泛濫,另一方面又為原本淹沒在主流話語中的亞文化與自由精神賦權,開辟了嶄新的傳播時代。繼而,以社交網絡、微博與微信為代表的新一代傳播媒介又由大眾傳播回到群體傳播的范疇之中,社交群落提升了信息溝通的興趣和反饋,增強了信息傳播的有效性。而自媒體和可穿戴設備的崛起進一步預示著:人類信息的傳遞正由大眾傳播向群體傳播、人際傳播、人內傳播的回潮。這種回流并非步步退化,它體現著新技術在社會文化演進中所代表的人本精神的回歸。這里需要明確,可穿戴設備的興起,并不是退化到示現媒介系統中——依靠身體器官而進行的原始信息傳遞;而是延伸著人的感知。新媒體向人際和人內傳播的回潮,不是遠離了技術,而是以技術將人包裹得更為嚴密,甚至已經成為器官或身體的外延。

          媒介是人的延伸”[2]預示著這樣一種可能,即媒介作為橋梁的中介狀態正在消逝,它與人的客觀距離正在泯滅。試想:由烽火傳信,到電影院中的銀幕,進而由客廳里的電視機,到臥室床上舉著手機目不轉睛的你,再到VR眼鏡與視網膜間幾乎可以忽略的邊際……“技術已經消失因為我們身在其中”[3]。當主體與媒介融為一體時,視覺文藝就步入了新的階段,它不再如繪畫、攝影那樣追尋再現的宗旨;亦不沉迷于電影、電視的屏幕表達。再現媒介和機器媒介所提供的再現或表現——總是將信息幻化成某種空間的印記、成為客體,繼而生成傳播與消費的結果;然而客體距離的消逝——主體與客體間的占有或從屬關系變得模糊起來,使得人們對結果的消費愈發困難,取而代之的是沉浸式體驗,即身在其中。這里,新媒體有別于大規模工業復制的空間印記,而趨向于時間與空間相交疊的感知,即過程。聚身性的融合,特別類似于回到體外化傳播的前序階段,即依靠身體器官(口頭表達、情態、動作等)所進行的示現交流。其實質并非再現性結果,而是即時性語境。只不過,新媒體已超越了原始的、以語言為中心的示現語境,越來越呈現為以視像為核心的多元感知語境。

          視覺正逐漸擺脫空間印象的單一結果,而愈加以時空交疊的情境化方式提供聚身化體驗。這個過程受到接受習慣與硬件發展的制約,尚需要漫長的演化。但原有的視覺文藝欣賞方法已受到挑戰。那種從架上藝術發端、由銀幕與熒屏所繼承和發揚的、穩定的文藝表達邏輯正在被削弱和消解。確切地說,原有的那種:透過影像本體構建起承轉合的故事邏輯,繼而在銀幕背后負載作者意志層面上的理論映射,最終得以勾勒社會文化的宏大敘事法則,正面臨松動。

          具體而言,在影像本體上,電影中借以形成作者創作風格的各種拍攝手法,用光、色彩、構圖、角度、鏡頭運動、場面調度、剪輯節奏與配樂等等,原本體現出作者對視覺美感與觀念訴諸的駕馭。其創作不論在時間或空間上,均與觀眾保持著絕對的距離,構成了作品的單向度傳遞。而網絡視頻的出現,豐富了受眾參與影像傳播的機會。他們透過豆瓣一類的論壇發帖互動、對影片進行評分和評價;用自己的電腦對電影重新剪輯與再創作,形成惡搞風潮;在觀看的過程中透過彈幕進行在線交流,構成平行于影像空間的另一個互動語境。我們看到,在最近的二十年里,視覺文化在影院之外的放映端飛速拓展,以創作為核心的影像本體正過渡到與受眾參與緊密聯系的互動過程之中,尋求新的突破。在創作端,虛擬現實一類的情境式感官體驗給原有的銀幕和熒屏以巨大的沖擊,由作者來決定構圖、選取角度、操控鏡頭運動的傳統影像本體在虛擬現實中失效了。觀影主體獲得極大的自由度與選擇權,但同時又面臨引導缺失所帶來的方向迷茫。

          在故事邏輯上,依據時間軸線性前行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構成了影像表達中穩定的時間流和事件流。數字化的新媒體在創作端所帶來的非線性剪輯,以及觀看端所掌握的快進模式,在影像生產與播映上開啟了非線性的可能及觀影意識。媒介文化的快速延展,使觀眾不再拘泥于固定套路的故事結局,為影像尋求多元交互的情節走向甚至是可選擇的角色與結局,已成為視覺藝術探索中的一個重要趨向。故事層面的多元開放性,體現出文化的個性舒展,以及后工業文明對長久以來時間所鑄就的元敘事及其話語霸權的空間反駁,但這仍然有賴于媒介革新提供實踐上的可能。

          在作者意志表達上,電影銀幕作為公眾意識的信息凝聚、電視機作為家庭群落的核心聚攏作用,正在被移動媒體日新月異的多屏時代所分散、攤薄。手機使受眾接觸信息的生活場景趨于零散化。原本凝聚起烏合之眾的大眾知識場域再次面臨分割、破碎,大眾信息傳遞的有效范圍正在向:由興趣、專業化、血緣及地緣統合起來的無數個社交群落收縮。隨之而來的,是受眾個體對公共信息接受差異的擴大,即個體間可能在不同時間、由不同的信源、從不同深度和角度、以不同的框架來接受信息;自媒體的泛濫又可能加劇差異的衍生。其結果,在視覺文藝中,物象所提供給受眾的能指及其背后作者所暗含的所指意象間,原本穩定而固化的聯系因這差異而產生松動的情況愈加頻繁。新媒體促進了視像化信息的爆炸性增長,加劇著文藝中視覺能指的漂浮;互聯網+所引發的共享經濟蓬勃發展(例如共享單車或影視資源的共享)打破了空間及其表征間原有的占有關系和意義錨定,視覺的所指意象出現前所未有的滑動。

          在社會文化的映現上,視像及其意義間的指涉愈加模糊,導致性別屬性的拓展和心理外延的泛化。女性男性化、男性女性化傾向上升為一種文化現象,消解著原有的陰陽間對立統一的二元格局。類似的情形延展到意識形態上,就表現為主流意志的灌輸和單向度的宣傳逐漸式微,這與亞文化的多元拆解不無關系,即:從主體為中心到交往理性的進路。視覺媒介的主體由印刷、膠片及模擬信號的單向度生產,迅速拓展到具有交流能力的互聯網之上,數字符號的泛濫在進一步開掘虛擬空間的同時構成視覺表象的堆砌,意義的無深度指向消費的淺薄與平面化。我們看到文化的映射從英雄敘事走向每日生活的現實,從現代理性轉向后現代荒誕。

          空間所具有的多元性、廣義性和非線性使視覺文化具備對抗理性深度的天然姿態,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視覺的發展方向就是淺薄的消費,媒介的遞進正努力對抗消費所帶來的虛無。3D電影正為銀幕的平面拓展新的感知深度。電影大片里,純數字特效所帶來的臨場震撼卻使能指和所指實現著最大相似,過眼云煙雖然精彩卻并非耐人尋味;與膠片凝重的歷史感相比,數字化堆積而成的視覺符號總缺乏某種過往的時間深度,因而在抽象上表意更弱。這是為什么最近的電影特效又回到物理模型與數字虛擬的混合搭建上來——為觀眾帶來某種真實的物理縱深感,提供久違的心靈悸動。有關新媒體的話題并不總是突破,其中還飽含著回歸,體現出視覺文藝不竭的循環。

          總的來說,視覺影像透過媒介變革不斷超越自我、超越線性敘事、超越宏大的理論映射與文化映現,才折射出今天——媒介影響下風起云涌的視覺文化嬗變。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8.

          [2]()馬歇爾·麥克盧漢.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S. Penny, Critical Issues in Electronic Media,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237.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84800587 、84800585 版權所有:華聲在線股份有限公司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312006003 經營許可證:湘ICP證01002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湘B2-20080017 ICP備案號:湘ICP備20006192號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金鷹影視文化城 郵編410003 辦公電話:0731-84801916 傳真:0731-84801955 郵箱:2399739646@qq.com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全國新聞記者證管理及核驗網絡系統  網絡警察報警崗亭  網絡警察報警崗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级特黄高清免费下载| 天堂mv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美女被免费网站在线视频免费 | 雪花飘在线电影观看韩国| 国产黄色片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免费| 樱桃视频影院在线播放免费下载|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男男动漫全程肉无删减彩漫| 国产乱叫456在线| 可以免费看黄的网站| 大桥未久全63部作品番号| 丰满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欧妇女乱妇女乱视频|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美国发布站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拍无码| 18pao国产成视频永久免费| 女人张开腿给人桶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亚洲韩国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破处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视频软件| 天堂中文www资源在线| 斗鱼客服电话24小时人工服务热线| 五月综合激情网| 欧美日韩在大午夜爽爽影院| 儿子女朋友爸爸的朋友|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香蕉免费在线视频|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区| 一出一进一爽一粗一大视频 |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天堂久久| 福利网址在线观看| 啊灬啊灬用力灬别停岳视频 |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 久久久久噜噜噜亚洲熟女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