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數年的大浪淘沙后,網綜生態逐漸回歸理性,在質量與數量上開始趨于穩定。各大視頻網站紛紛集結頂級資源加大頭部內容開發,網絡綜藝模式更加豐富多元,內容與形式都有了質的飛躍,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古語云,“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作為網綜收視的主流人群,年輕人正處于價值觀形成與確立的關鍵時期,如何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如何在把握年輕群體收視偏好的同時,平衡節目流量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成為各大視頻網站占領市場、穩居前茅的重要砝碼。
國家對于網絡綜藝的健康發展同樣給予了特別關注,7月10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關于做好暑期網絡視聽節目播出工作的通知》,對于偶像養成類和歌唱才藝競秀類節目明確提出要確保節目的導向正確、內容健康向上,堅決遏止節目過度娛樂化和宣揚拜金享樂、急功近利等錯誤傾向,努力為青少年營造一個健康清朗的暑期網絡視聽環境。
現今,網絡自制綜藝在網生代群體中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在凝聚認同、傳遞價值等方面更是可與衛視綜藝比肩而立。因此,在嫁接娛樂的同時牢記青春使命,做好主流價值觀的輸出,始終都是視頻網站所堅守的核心意義。在近日舉行的網絡綜藝研討會上,企鵝影視副總裁兼騰訊視頻運營平臺部綜藝業務總經理馬延琨表示,對于今天的年輕人而言,與其說需要偶像不如說需要榜樣,這里的榜樣要么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要么擁有個性、人性的閃光點,“我們在做《創造101》與《明日之子》這兩檔節目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將這兩個層面融入進去,通過聚焦選手的自我成長,給予觀眾相應的啟發性成長。無論是《創造101》中‘逆風翻盤,向陽而生’的積極態度,還是《明日之子》中竭力為差異化的審美需求與價值訴求所提供的廣闊舞臺,節目通過展現當下年輕人尋找自我、勇敢逐夢的全過程,運用情感鏈接開啟正向意義生產,繼而重構了新時代下的‘新偶像’精神。”
縱觀我國的偶像養成類綜藝,在經歷了數番浮沉后終于迎來了規模化的重建與進階。從2004年《超級女聲》側重于展示歌喉的“秀”到2018年《創造101》中側重于展示內涵品質與綜合素質的“養”,偏紀實性的真人秀部分不再將節目囿于簡單的舞臺鑒賞,而以更深刻的手法帶給觀眾陪伴式的成長和日久月深的情感共鳴,偶像不再僅僅是舞臺上光芒耀眼的明星,還是內心深處的力量源泉和優質的青春榜樣。
近年來,網絡視聽的創新力正在全面崛起,垂直品類突破小眾圈層逐漸占據網綜的半壁江山,與此同時,單一的審美標準已經無法與當下豐富多彩的青春文化相匹配。視頻網站洞察到市場對于多元審美的急迫性,試圖在打破圈層禁錮的同時,也為更多擁有實力的音樂榜樣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
文化多元并不等于就是亞文化,審美多元也不等于否定主流審美。任何一檔節目,只要符合真善美的文藝標準,就應該抱著寬容的心態去看待不同的審美碰撞。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研究部主任趙彤指出,“主旋律絕不是老旋律,正能量也絕不是老能量,主旋律要與時俱進,正能量更需要新能源,否則就會枯竭。” “風華正茂”的網絡綜藝唯有不斷地迭代更新,基于長尾理論關照多元審美,才能將觀眾喜聞樂見的內容越做越豐富,才是真正的弘揚主旋律和正能量。
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王洪喆看來,網絡視聽內容不應該僅僅是時代的試紙,同樣也應該成為社會進步的催化劑。一批“新偶像”節目的崛起既有符合中國社會的本土創新,同時也順應了全球青少年文化的大趨勢,其所引起的熱潮和廣泛的社會介入正是中國社會依然多元充滿活力的表現。
在以收視率和點擊率為考量標準的資本時代,網絡綜藝節目在滿足多元觀眾多樣化需求的同時,也應保持應有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內涵,只有依靠正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作為內核驅動,一檔網綜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綜藝市場上贏得可持續性的生命力。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文衛華表示,網綜的主要受眾群體是網絡原生代,這些用戶共同的價值觀就是求新求多求快求變,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們在追求娛樂的同時也需要價值的引領、精神的洗滌與文化的涵養,這同樣也是網綜未來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就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而言,重點還是要放在以創意或者技術來活化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上,創造新的演繹形態和表現形式,激活我們的文化記憶,建構我們的文化認同和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
作為綜藝節目最重要的元素,青春成長應該成為青年勵志的強心劑,但是它與文化的嫁接不能是生硬的,而應該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青年人中傳播,這樣才是有效且高效的傳播。一部綜藝節目若缺乏娛樂化手段則會將節目的觀賞性大打折扣,但一部單純為娛樂而娛樂的作品,又很難讓人有所回味,久而久之甚至會造成意義空虛和價值迷茫。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副院長李洪巖從文化情懷的角度出發,他指出,“做偶像類節目要將目光放長遠,要思考五年、十年之后這些節目可以帶給這批年輕人怎樣的青春記憶,這應是視頻平臺的深層追求。”
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在硬件配置不相上下時,唯有好內容才是視聽平臺之間一決雌雄的密鑰與捷徑。優質網絡視聽平臺吸引了億萬年輕網友的關注與喜愛,在迎來重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肩負著新作為、新擔當的重大歷史使命。我們期待以“不負好時光”為精神的網絡視聽平臺能夠繼續在精品化、多元化、青春化等方面持續深耕,打造出更多具有影響力、引導力、傳播力與文化內涵的優質網綜。(作者: 冷凇 孫肖璐 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