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網絡視聽節目在年輕人中廣受歡迎,2016年12月1日《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的正式施行,使得網絡視聽環境的亂象少了不少,但諸如“女主播工地調戲農民工”之類的事件仍然偶有發生,視聽作品侵權也是屢見不鮮。就此,本次上海兩會上,吳珍美、劉艷、張琦、石威、陳樂、莊峻斐、王巨成等委員聯名提案,建議對網絡視聽制定專門的行業法律,完善執法體系,禁止不良內容傳播,提升內容版權保護,讓網絡視聽節目多出精品。
提案認為,因其娛樂性和消費性功能,使得網絡視聽節目存在低俗化傾向,“文化性”不足。而節目來源的越來越廣泛,播出平臺的越來越多樣,節目傳播渠道的越來越個性化,傳播過程的越來越隱蔽,使得監管難度大幅度提升。雖然《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要求實行“主播實名制登記”“黑名單制度”等強力措施,同時明確提出了“雙資質”的要求。然而,實踐中落實“黑名單制度”和“雙證資質審查”很難。
提案建議,管理部門一方面應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網絡視聽行業創作精品節目內容,為優秀的網絡視聽節目提供更多更好的傳播和展示平臺。另一方面,要加大對網絡視聽節目內容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完善網絡視聽行業司法體系,禁止不良內容廣泛傳播:
管理部門要為優秀網絡視聽節目提供更多更好的傳播和展示平臺,借用這一渠道,創新和發揚傳統文化,積極探索“直播+戲劇”、“直播+歌舞”、“直播+民樂”的空間;借鑒英國的做法,通過減稅、補貼等政策“組合拳”支持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內容的創作。在內容源、信息發布和消費者自身控制三個層面進行標準制定和規范管理,抓緊建立數字內容的特殊標準,如節目內容標準需要保護弱勢群體,保護未成年人、保護個體和保護消費權益等;進一步加大侵犯網絡視聽節目內容版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借鑒外國經驗,從打破盜版機構贏利模式出發,加大對網絡視聽內容侵權的處理力度。
提案還建議,應提升網絡視聽行業的立法層次,制定專門的行業法律,同時,通過行政、司法、行業、技術、商業合作等多元途徑進一步完善網絡視聽行業執法體系,進一步提升網絡視聽節目內容版權保護,促進版權內容生產和價值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