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播行業危機漸顯
高盛9月發布報告稱,到2020年中國視頻直播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50億美元。2016年是直播產業的爆發元年,上百家直播平臺興起,引領原本小眾的直播行業進入“千播大戰”。步入2017年,直播行業已經度過了野蠻生長的巔峰時期,如今直播行業開始進入下半場階段...
自2014年開始,直播行業迎來拐點,PC端的秀場直播已經開始衰敗,移動直播開始變得興起。經過一年多的發展,移動直播在2016年迎來爆發。由此,也引發了直播行業的一股創業熱潮,這其中不乏BAT等巨頭的身影。
阿里旗下直播平臺

騰訊旗下直播平臺

百度旗下直播平臺

資本加碼讓眾多中小直播平臺倉促上線,而門檻最低的泛娛樂直播領域就迎來了爆發式增長,行業問題也隨之暴露。2016年四季度開始,資本不再對直播無條件追捧,而是收緊了錢袋;而更多的用戶,也漸漸的從熱情追捧變成了平常看待。

直播行業危機漸顯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網絡直播用戶共3.43億,占網民總體的45.6%;而截至2016年12月,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44億,占網民總體的47.1%。與半年前相比,網絡直播的用戶規模和在網民中的整體占比皆出現下降。
與下降的用戶數據相比,不斷見諸報道的直播行業亂象則更讓人擔憂。比如很多直播平臺的主播都存在衣著暴露、低俗獵奇的情況,甚至還出現了直播“造娃娃”、“飆車”這種讓人瞠目結舌的內容。

直播行業危機漸顯
也正是直播平臺的這種表現,充分印證了什么叫“no zuo no die”。

直播行業危機漸顯
2016年1月因為發生了直播“造娃娃”的惡性事件,斗魚被相關部門約談,并要求整改;2016年4月,有關部門開展專項整治工作,約談了斗魚、YY等平臺;2016年7月,斗魚、虎牙、熊貓、龍珠等多個平臺又被約談;2017年1月23日,《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出臺,要求直播網站需要向升級的文化部門申請《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方可運營;2月24日,上海市網信辦就直播中的低俗色情問題約談熊貓直播與全民直播的企業負責人,責令其全面整改;4月2日,18款傳播低俗信息直播類應用被國家網信辦查封;5月24日,又有10家網絡表演平臺被文化部關停,48家網絡表演經營單位受到行政處罰;6月29日,文化部依法查處30家內容違規表演平臺。

直播行業危機漸顯
除了因為違法違規被查處的直播平臺,在直播行業中,今年上半年發生了多起收購事件,連行業里的佼佼者都最終選擇了“賣身”——宣亞國際近30億元收購映客近50%股權,總金額達到近150億元。另外,包括愛鬧直播、網聚直播、趣直播、微播、凸凸TV、ulook要看直播、美瓜直播、貓耳直播等十幾個平臺無法登錄或宣布關閉,運營困境和網絡主播討薪事件也是屢見不鮮。
據不完全統計,直播行業關停的平臺可能超過100家,其中包括自身經營不善倒閉的和不符合規定被強制關閉的,僅今年上半年各部門就依法關停了72家平臺。

直播行業危機漸顯
與所有新興產業一樣,直播行業此前一直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隨著直播行業的火熱和日漸成熟,以顏值為基礎的美女秀場直播熱度已經逐漸下降,越來越多的觀眾更加關注具有實質內容的直播。監管層給予行業的指導意見其實并非是要扼殺行業的創新,而是希望助推行業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之上。即便是在洗牌中存活下來的平臺,也要盡快找到獨特的內容優勢和清晰的盈利模式,只有保障用戶流量和變現能力,才是活下去的必要條件。

直播行業危機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