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爆款”的創作邏輯下,綜藝正越來越依賴大數據的測算。日前在上海舉行的第九屆中國網絡視聽產業論壇上,有種說法,大數據將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爆款”綜藝的誕生。
如果說大數據是對觀眾喜歡什么的直觀反饋,有助于提升“爆款”的命中率,那么一檔節目的文化內涵幾何?價值引領多少?卻是眼下大數據“鞭長莫及”的領域。
大數據可以提升
“爆款”命中率
近兩年網絡綜藝迅猛發展,僅今年上半年,各網站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備案播出的網絡欄目就有近4600檔。
對于從傳統電視節目轉型入局互聯網的創作者,這種體會尤為深刻。在曾是電視人的網綜《火星情報局》出品方李煒看來,網絡時代讓觀眾收看節目的情境從客廳轉換到了手機端,社交平臺、短視頻、網劇,甚至手機游戲,都是“小屏”上的有力競爭對手。為了從中突圍,平臺方與制作方對于“爆款”的追求較以往更甚,而衡量“爆款”的標準是高點擊量和話題度。
在這樣的生產邏輯下,監測網絡綜藝的大數據也隨之進入2.0時代。優酷視頻負責內容監制的宋秉華透露,用數據說話,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節目反饋的”不確定性“,提升了“爆款”的命中率。因為監測到觀眾快進率高,嘉賓唱歌這一環節從某檔網絡脫口秀中徹底消失。而在最新推出的《小手牽小狗》中,孩子、寵物兩大最吸睛的內容,干脆被打包組合在了一起。
還有業內人士認為,大數據監測是對已知風險的規避,也會帶來統一標準趨向的跟風與同化。
創作者的文化擔當
才是核心競爭力
然而數據真的能夠幫助我們更了解觀眾嗎?
有分析認為,一味根據大數據決定節目內容,追著用戶的淺層需求跑,并沒能解決網絡綜藝創作者的焦慮。像《綜藝大觀》《超級女生》《朗讀者》這樣的電視現象級作品遲遲沒能在網絡出現,而眼下“爆款”的網絡綜藝雖有,可往往是爭議與熱度并存,無法做到娛樂與價值導向的平衡。
最近開始涉水網絡綜藝出品《大手牽小狗》的電視主持人楊樂樂,談到優質綜藝節目時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沒有流行語與熱門話題,呈現的是傳統文化的內涵與質感,“放在今天的語境里,詩詞就好比古代人的微博。”但如果沒有節目的模式創新和創作者的文化堅持,單純依靠大數據監測,古詩詞這個元素的競爭力恐怕“PK”不過孩子與寵物。
宋秉華也坦言,一個“爆款”的誕生有“運氣”成分,這是大數據算不出的。楊樂樂更愿意把所謂“運氣”解讀為創作者在行業累積的經驗、熱情,由此可以更主動地把握內容規律,創作者的創新創造和責任擔當,應該是我們在所有文化領域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