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由馮小剛和韓三平分別擔任監制的《劍王朝》和《戰爭傳說》,以及王晶執導的《衛斯理傳奇》都頗受矚目。此外,著名導演陳可辛盡管沒有透露自己將要打造的網絡劇的名稱及內容,但也明確表態,看好網絡劇的發展未來。
在不少觀眾的印象里,網絡劇一度曾是“草臺班子”、低成本、玩噱頭的代名詞。今年6月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視聽節目創作播出管理的通知》,重申網絡視聽節目必須堅守文明健康的審美底線。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從2015年進入“爆發年”至今,越來越多的網絡劇開始朝著“大片化”和“精品化”路線邁進,憑借品質、格調贏得觀眾,搶占市場先機,歷史正劇、戰爭劇等厚重題材正成為時下網絡劇創作的新熱點。網絡劇倘若只靠賣概念、玩噱頭難以走得更遠,只有符合主流價值觀,加上精良的制作品質,才能讓自身擁有更為廣闊的起舞空間。這樣的觀點已成為業內人士的一項共識。
那么,影視圈的大牌導演紛紛“觸網”,將給網絡劇帶來哪些變化?如何在保證作品導向和正能量的前提下,拍出新意和深度?南方日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1 現象
互聯網已成為國產影視作品“主戰場”
不論是觀眾的直觀感受,還是客觀的統計數據,都表明互聯網已成為當下國產影視作品最為熱鬧的“主戰場”之一。
在被譽為“電視劇行業風向標”的第23屆上海電視節上,一批網絡劇、網絡綜藝節目以強勢姿態吸引了全場目光。特別是許多以往只在院線電影或大制作電視劇中出現的名字,悉數出現在網絡劇的主創名單里。
6月12日上海電視節開幕當天,著名導演管虎和張黎宣布將分別執導騰訊自制劇《鬼吹燈》系列的后六部。而就在幾天前,馮小剛、韓三平、唐季禮等知名電影人及演員張嘉譯剛剛在京推出了各自進軍網絡劇的計劃。
一時間,很多人不由得感嘆:“超級網劇的時代到來了!”資深電影人韓三平更是拋出一個鮮明的觀點:“未來,優質的網絡劇將與電影、電視劇齊頭并進。”
其實,從數字上能看出網絡劇的“井噴”趨勢。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局長聶辰席曾透露,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國備案上線的網絡劇已達4430部,遠高于國產電視劇1137部的備案數量。
在火爆的背后,網絡劇市場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個別網絡劇被認為“內容格調不高”“制作水平較低”。導演鄭曉龍曾評論說:“網絡劇如果靠所謂的 尺度 贏得關注,不能算成功”,“長此以往將會帶來大眾價值觀的偏離,是 劣幣驅逐良幣 ”。
愛奇藝副總裁、自制劇開發中心總經理戴瑩就認為,目前中國的影視市場不缺資金、不缺技術,缺的是好故事。“我們與優質創作者的合作,是在跟進年輕人的審美變革,為市場打造更好的品質內容。”在騰訊副總裁孫懷忠看來,網絡劇不僅要擁有高流量、高人氣,還要兼具社會責任和社會口碑,通過作品展現文化自信,傳遞社會正能量。
梳理各大視頻平臺的最新片單,南方日報記者發現,網絡劇在創作的題材和方向上進行了調整——以“正劇”手法拍攝的厚重題材劇集正成為一大熱點。例如韓三平擔任監制的《戰爭傳說》,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周大新的同名小說,故事圍繞發生在明朝中葉的北京保衛戰展開。
而被譽為“劇集高分保證”的演員張嘉譯則將首次跨界加盟的《大唐狄公案》,改編自荷蘭漢學家、小說家高羅佩的英語文學巨著。這部劇集的班底將會集結全球電影行業精英,出品方表示將“匠心呈現懸疑探案優質作品”。
《鬼吹燈》系列網絡劇的制作方企鵝影視還在上海電視節發布了18部將在騰訊持續呈現的自制劇。其與著名制片人侯鴻亮的正午陽光團隊合作拍攝的境外追捕題材作品《境外組》備受矚目。對于這種拍攝難度大、類型新鮮的題材,侯鴻亮直言:“這更像是一次探索,團隊將共同尋找此類題材最適合中國觀眾的呈現方式。”
2 聚焦
“大咖主廚”如何推動網劇品質躍升?
電影《七月與安生》去年中秋節上映后,憑口碑一路逆襲,拿下1.67億元票房。監制陳可辛算了筆賬:按40元一張票來算,有大概420萬人次觀看。
后來影片在視頻網站上線后的表現,讓陳可辛大呼意外:上線僅一周,就達到了6000萬次點擊量。
陳可辛日前受訪時透露,有感于視頻網站的威力,加上電影行業的瞬息萬變越來越令他無所適從,他將正式轉投網絡劇領域,以“延長自己的職業生涯”。
在陳可辛看來,網絡劇意味著一片“更具有可能性”的藍海,尤其是它與年輕觀眾產生直接互動。而觀眾的意見也更容易讓好作品累積形成口碑效應。
今年年初,張黎執導的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播出10年之后在優酷網上播出,引起不小的反響,大批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年輕人,通過彈幕等“玩劇”方式,讓這部舊劇再次人氣暴增。
在互聯網放大影視佳作的口碑效應、延長其收視生命的同時,大牌影視主創的號召力也能為網絡劇吸納到更為充裕的拍攝資金,選擇更為成熟的拍攝手法,挑選更加適合角色的演員。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好處都將有助于網絡劇擺脫昔日“粗制濫造”的標簽,轉型升級改走“內涵取勝”路線。
前兩年,“IP+流量明星”幾乎成了主宰影視作品生產制作的一條“鐵律”,電視屏幕上的電視劇作品更是如此。一些演技青澀的“小鮮肉”輪番在電視劇中“刷臉”,偶像派明星因檔期不足無法在劇組完成整部戲,只能靠替身或“摳圖”技術代為出鏡,這些現象頻頻遭到觀眾詬病。
名導馮小剛對此現象明確表示“嗤之以鼻”。他以網絡劇《劍王朝》監制的身份接受采訪時坦言,有自信的導演,不應該孤注一擲把“寶”押在明星身上。對于網絡劇的大熱態勢,馮小剛認為:“一方面我們受惠于 網絡劇 這個新事物,同時我們也不能只關注流量,還是要抓住內容和表演這個核心。”
隨著影視圈大牌導演、制片紛紛“觸網”,網絡劇集的投資數額也水漲船高。張黎執導的另一部網絡劇《武動乾坤》,據傳投資高達6億元,哪怕放在電影領域也是鮮見的大手筆投資。此外,《瑯琊榜》的網劇版《瑯琊榜之風起長林》,以及徐靜蕾首次與網絡聯姻的科幻校園題材劇《同學兩億歲》,還有王晶擔任制片人、總導演和編劇的網劇版《衛斯理傳奇》也都投資不菲,深受期待。
網絡劇的大投資會否助長影視圈中存在的明星片酬過高、投資虛熱等不良風氣?這些作品的制作方在受訪時均予以了否認,強調將投資主要用于打磨作品品質本身。周星馳電影《西游降魔篇》的網劇版投資高達2.88億元,出品方愛奇藝副總裁戴瑩表示,這部網劇版的成本是與制作水準相匹配的,“我們會把更多的預算費用打在制作里,演員片酬會占一個比較良性的合理的比例。”
南方日報記者還留意到,目前,一些網絡劇逐漸走出區別于傳統電視劇的生產模式,單集情節更為緊湊,并借鑒類似英美劇集的“季播+周播”的排播方式。
對網絡劇保持警惕態度的人也有。滕華濤導演就透露,暫時沒有拍網絡劇的計劃。據他的觀察,目前看到的一些網絡劇把原有的電視劇拆分為兩三季的方式呈現,“這不是我理想的網絡季播劇的形態”。滕華濤還提醒,若采用季播方式,那整個作品的創作思路和方式都與傳統的電視劇截然不同,需要另起爐灶。
3 趨勢
網絡劇與影視圈“一笑泯恩仇”?
6月16日,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網絡劇版《那一場呼嘯而過的青春》將正式上線,電影版將于8月25日上映。作品講述了一段發生在東北重工業城市的青春故事,兩個版本邀請的也是不一樣的主演陣容。此外,馮小剛監制的網絡劇《劍王朝》也會打造成電影。
實際上,“網影聯動”的模式在近幾年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比如《萬萬沒想到》《煎餅俠》等。有意思的是,此前的“網影聯動”在操作時,都是網劇版先火了,有了觀眾基礎后再籌拍電影,或者是版權方把電視劇及電影版權賣給不同的公司進行開發。但《劍王朝》的網劇和電影將會同期完成拍攝。
業內人士分析,這既能節約制作和營銷等環節的成本,還能對IP的整個生命周期進行有策略性的規劃,將IP的熱度發揮到最大化,不過這一新模式能否達到“1+1>2”的效果還有待市場檢驗。
而另一方面,網絡劇與電視臺攜手的“網臺聯動”的模式則已運行得較為成熟,此前不乏成功案例。去年暑期,愛奇藝的自制劇《老九門》聯合東方衛視播出后,其點擊量和收視率都可圈可點——不僅成為首部播放點擊量超百億次的自制網絡劇,在電視端也取得了同時段收視第一的好成績。
中國社科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在接受采訪時拋出了一個新觀點,他認為,電視屏幕和網絡劇不再是競爭對手關系,而是“可以互相利用、發揮各自所長的宣傳推介渠道”。
從目前來看,這樣的聯動方式將是未來一大發展趨勢。優酷土豆在上海電視節上披露的大部分都是“先網后臺”的劇目。其中古裝大劇《軍師聯盟》最為搶眼,號稱“四年磨一劍”的這部劇將由吳秀波、劉濤主演,是2017年度最被看好的古裝大劇之一。
而劇評人李星文認為,《軍師聯盟》遵循了歷史題材劇創作中的“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基本原則。他同時還提到,在視頻平臺和電視臺的跨媒體聯播形式,“有助于促進現實主義古裝劇集的復興”。
在華策影視集團副總裁傅斌星看來,未來3到5年內,視頻網站與傳統電視臺將會在資源共享、多屏互動、互換宣傳等方面達成深度合作,“臺網聯動”或許成為在激烈競爭中突出重圍的重要手段。
但是網絡劇和電視圈真的已經“一笑泯恩仇”,做到“共生共榮”了嗎?也有不愿透露身份的業內人士坦言,不排除因為播出平臺更新步調不一致、觀眾群體不一致而造成矛盾的情況,但無論如何,“不論市場和平臺如何變化,堅持內容的高品質依然是劇集創作的主攻方向。”
延伸閱讀
2017年網絡綜藝數量超100檔
文化類網絡節目或成新“爆款”
隨著資本的涌入,網絡自制綜藝(簡稱“網綜”)也實現了數與量并舉的井噴式發展。數據顯示,如今網絡視頻用戶已達5.5億,一檔網綜制作經費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元也屢見不鮮。另據統計,2017年各大視頻網站公開招商的自制網綜節目數量總計超過100檔。
音樂選秀重新發力
隨著高考落下帷幕,暑期檔也隨之到來,在這一檔期里,正在播出和新上的網綜節目數量就高達30多檔。
通過梳理南方日報記者發現,今年暑期檔和觀眾見面的網綜節目有不少都是已經形成品牌效應的系列節目,包括目前在網的《奇葩說4》《姐姐好餓2》《拜托了冰箱2》《約吧大明星2》《大學生來了2》等。而接下來,《火星情報局3》也將在6月30日回歸,據悉,新一季《火星情報局》將在創意、舞美、話題等方面進行全面升級。
值得關注的是,還有多檔“音樂偶像養成”類的網綜在暑期檔推出。沉寂四年的2017《快樂男聲》將在芒果TV、優酷視頻播出。節目將一改往屆賽制,海選去評委化,評委只作為評判標準,結果由節目組為分唱區設立的一個200人女生團——“挑食少女”進行選擇,脫穎而出的優勝者將代表分唱區參加全國總決賽賽。而在總決賽階段,評委更名為“音樂召喚師”,已確定的是參加過兩次《我是歌手》的李健,而陳粒和羅志祥也被爆出有可能加盟。
愛奇藝視頻同樣發力選秀節目,推出了全新的音樂選秀節目《中國有嘻哈》,目前已定檔6月24日播出。該節目由吳亦凡、張震岳&熱狗(MC Hotdog)、潘瑋柏擔任明星制作人,其定位是“尋找屬于中國年輕人的Hip-hop偶像”。此外,由騰訊視頻等出品的《明日之子》也正在錄制中,楊冪、薛之謙、華晨宇三位“星推官”的護航,讓其成為今年暑期備受矚目的音樂選秀節目之一。
不過考慮到今年夏天浙江衛視有《中國新歌聲》,東方衛視也推出了《東方音樂挑戰賽》,網綜與電視臺綜藝節目誰將更勝一籌還有待觀察。
文化節目“高而不冷”很吃香
日前,高曉松又登上了熱搜榜。這是因為有網友稱他在節目中居然“押中”了高考題。原來,高曉松之前曾在節目《曉說2017》中大談對“上車”的看法,而這恰好命中江蘇省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網友熱議再次讓文化類網綜進入公眾焦點。
有評論者認為,高曉松在節目中把文化以“白話”的方式表達,內容更親民,調性更年輕,手法更時尚。當文化變得“高而不冷”,年輕人對文化類節目的關注自然會更多,“對文化的攝取不是被動對抗式的,而是自發愉悅的,同時對文化的理解也會更為深刻”。從收視率來看,這類節目的受眾穩定、粘性好,播放完成度也非常高,甚至高于傳統的歌舞綜藝娛樂節目。
其實在此之前,網絡自制綜藝節目《見字如面》就曾引起過大范圍的討論。因主持《吐槽大會》而走紅的張紹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預測,文化類網綜將是下一個熱點。
南方日報記者從優酷方面了解到,未來將上線一大波文化類節目,如真人秀《百心百匠》和紀錄片《繽紛水果傳》《造物者》《雙城記》等。之前深受好評的《了不起的匠人》也將繼續聚焦東方美學和工匠精神,捕捉眾多手工藝匠人鮮明而迥異的性格,細膩展現每件手工器物的制作過程。
不過,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中國社科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表示,在網綜領域,目前存在較為嚴重的題材重復跟風現象。例如《奇葩說》走紅后,緊跟著冒出了一大波主打辯論的網綜節目。冷淞表示:“大家都不敢冒險,更具創新性的節目就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