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記者會首度答新媒體:打造更多傾聽民意“順風耳”
2017-03-08 14:56 來源:網易
中國外交“親密接觸”新媒體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8日在“中外記者會”上接受了澎湃新聞就“中國外交與新媒體關系”的提問。他介紹說,目前,中國外交部的新媒體賬號“外交小靈通”已經擁有了1200多萬“通心粉”,外交部以及駐外使領館開通了130多個新媒體賬戶,其中就包括人氣很高的“領事直通車”微信平臺。
“通過這些新媒體,我們第一時間把國際時事、領事保護、對外合作等民眾關心的資訊 送貨上門 ,同時我們快速地回收各種意見建議,甚至是吐槽。”他說,可以說新媒體使外交更接地氣、更有人氣,在外交部和社會公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更為直接的互動橋梁。外交為民是中國外交不變的宗旨,下一步我們將借助新媒體,打造更多傾聽民意的 順風耳 ,開設更多服務民眾的 直通車 ,開辟更多海外領保的 生命線 ”。
誠然,新媒體時代,中國公共外交面臨新挑戰。當國內外公眾開始越來越多地依靠社交媒體了解信息時,各國政府充分利用新媒體塑造國家形象、開展公共外交也成為大勢所趨。
事實上,在去年的兩會期間,王毅外長便與網民實現了互動。在去年兩會期間的中外記者會上,王毅回答的問題之一便來自會前的互聯網在線問題征集活動“我有問題問外長”。
當時被選中的問題是“中國外交這么忙,跟我們老百姓的生活有關系嗎?”王毅圍繞這一問題侃侃而談,講述中國積極開展外交工作的“必要”和“收獲”。
而主辦這一征集活動的“@外交小靈通”,就是中國外交部的新媒體賬號,它的歷程可以說體現了中國外交對新媒體不斷增強的認識。
早在2011年微博平臺如火如荼、政府機關開通政務微博還是新鮮事物之際,@外交小靈通 就率先登陸新浪微博,成為中央各大部委中第一個開通并認證的微博賬戶,在 2013年又開通了微信公眾號。
六年以來,“外交小靈通”粉絲數量已突破千萬。
外交部負責“外交小靈通”運行的官員曾介紹說,希望通過“外交小靈通”與公眾進行更多溝通、傳遞更多信息。而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外交小靈通”展示給用戶的內容不僅包括權威消息發布,還包括使用輕松婉約的風格進行的外交知識的普及和外交文化的宣傳。一改人們對外交發言的刻板印象,吸引了大量網民的關注。
新媒體成公共外交創新方式
在2017年的2月14日,“外交小靈通”的微信號就利用“情人節”的熱點發布了一則題為《情人節特供 | 情書1954》的特稿,輯錄了中國第一任外交部長周恩來和妻子鄧穎超的4封來往書信,并評價道“兒女情話,家國情懷, 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不僅是說給彼此,也是賦予理想。世間無有雙全法,他們卻用一生相知詮釋了 不負家國不負卿 ”展現了老一輩外交家富于溫情的一面。
2014年4月,王毅在@外交小靈通 微博賬號開設三周年之際,特地通過該賬號對關注小靈通的網友——被昵稱為“通心粉”的群體——發來了視頻致辭。王毅表示,說到底,中國外交是人民的外交。
外交部的“接地氣”也得到了中國網民的熱情回應。一些網民將中國外交官和外交部發言人群體稱為“天團”,自己則被外交官的氣質和風度“圈粉”,對他們維護中國利益、傳遞中國立場的諸多“經典臺詞”津津樂道。
“(外交官)腦筋轉數要快,說話要得體,立場要硬,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到的。雙手點贊。”一名網友留言說。
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志洲教授告訴澎湃新聞,隨著社交網絡盛行,中國公共外交如果能在新媒體尤其是社交網絡方面進一步有所突破的話,會有更好的成效。
“公共外交已經成為了中國外交的重要亮點,并寫進了十八大的報告,包括保護海外利益、外交為民、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等理念。”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王義桅教授告訴澎湃新聞,“在這其中,應該創新更多的模式,新媒體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的方向。”
2010年,中國外交部“公共外交處”升格為“公共外交辦公室”,顯示出公共外交成為中國外交工作的重要開拓方向。當時的日常工作就包括負責外交部公眾信息網及204個子網站建設,及管理外交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