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啟動了針對網絡表演市場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過程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及時公布查處結果)執法檢查。武漢斗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等50家網絡表演經營單位都在執法檢查之列,占到了全國主要網絡表演經營單位總數的約50%。
據了解,本次執法檢查的重點仍然是“清理整治網絡表演中價值導向錯誤、色情淫穢低俗、封建迷信等禁止內容”等網絡直播中長期存在的“頑疾”。
直播平臺“痼疾新癥”并存
通過在斗魚、六間房、龍珠、YY等網絡直播平臺上搜索“占卜”“女主播”等關鍵詞,搜索結果中仍出現了大量占卦、算命等涉及封建迷信和打情色擦邊球的直播房間。
網民“沒用的阿成”說,監管高壓使網絡直播亂象明顯減少,明目張膽的涉黃直播基本絕跡,但“打擦邊球”的平臺和主播仍有不少。“即便是在游戲和體育賽事解說的直播房間,如果有穿著暴露的美女主播會更火爆,觀看人數動輒上萬。”
痼疾未除新癥又現,本質為封建迷信的“看相卜卦”成為新的直播“商機”。登陸國內某知名網絡直播平臺可以發現,有標注“生辰八字算命”“周公解夢”的直播房間,有的主播甚至對 “算命”“渡劫”等所謂的服務明碼標價。
在YY平臺上,一個名為“卜卦風云”的直播房間粉絲數量高達1萬多人。進入該房間后向主播咨詢算命事宜,對方回應稱:“我就是專業干這個的,準確率至少在90%以上。事業、財運、姻緣都能算,刷一組價值420個Y幣的禮物就行。”可以看到,在YY直播上,1元人民幣能兌換1個Y幣。該主播還表示,如果算出 “命里有災”還可以幫人“渡劫”,而要想找該主播幫忙 “渡劫”,至少要刷一組 1314個 Y幣的禮物。
此外,炫富、飆車、群架、虛假慈善等直播事件被屢屢曝光,存在錯誤價值導向的問題。艾媒咨詢研究顯示,超過77.1%的網民認為在線直播平臺存在低俗內容,90.2%的網民認為在線直播平臺的整體價值觀導向一般或偏低,直播市場背后行業自律、可持續商業模式的建立尚需時日。
海量數據帶來監管難題
早在去年4月,文化部就查處了 26個網絡表演平臺,關停4000多個涉嫌嚴重違規的表演房間。此后,《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和《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相繼出臺,明確了平臺持證經營、行業黑名單和主播實名制等制度,開出表演內容 “負面清單”,網絡直播進入全面監管時代。
然而盡管對網絡直播進行了嚴格的監管,大量低俗內容和錯誤價值導向內容依然以不同的形式在直播平臺上存在著。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認為是海量數據帶來了監管難度。“直播平臺給每個人都提供了一個表演的平臺,直播平臺上就產生了海量的數據,而對如此海量的視頻數據進行監管難度極大,這就給了一些人可乘之機。”
短視頻社交平臺快手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快手已經建立了內部監管機制并組建了近千人的團隊,保持每天 24小時不間斷的機器和人工監管,對查實播出不良或違規內容的用戶,根據違規級別進行懲罰。
同樣,直播平臺映客方面也表示,映客已經建立超過千人的內容監管團隊。他們表示,網絡直播畫面稍縱即逝,造成了對違規內容的取證難題,映客正通過設立內容樣本庫、圖像大數據識別、敏感詞過濾機制等技術手段進行應對。
上海社會科學院互聯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易分析到,網絡直播是典型的眼球經濟,直播平臺回饋投資方的重要方式就是網絡流量。因此,一些平臺、主播為了獲得獲取流量、獲得打賞就靠博出位、尋刺激的方式來吸引眼球。
多方聯動才是長久之計
匡文波認為,面對直播平臺的監管難問題,應該探索政府、直播平臺、用戶三方互動、共同管理的監管機制。他表示,政府部門在組織執法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執法形成的威懾效果,重點打擊情節惡劣的違規表演、直播行為。
網民“浩源”建議創新監管手段,鼓勵網民參與監督。平臺可以在直播界面增設錄音、錄像和截圖等快捷功能,方便網民及時取證和舉報,同時加大對網民舉報的獎勵力度。
另外,一些中小學教師則反映說,大部分直播平臺未對用戶年齡設限,但很多直播內容并不適合未成年人觀看。他們都建議對觀眾群體進行審核,限制注冊年齡或對未成年人設置觀看權限。
李易認為,企業在創新的同時也應提高自我要求,不僅承擔法律責任和經濟責任,還要有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意識,主動運用技術手段布局監管。“盡管網絡直播行業在發展中遇到了種種問題,但只要能夠完善監管機制,網絡直播行業的前景依然一片光明。” 匡文波說。
整治網絡“三俗”要穩、準、狠
網絡表演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產品,其在不斷豐富和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少煩惱和困擾。個別人為了獲取點擊率和不正當利益,甚至在網絡中大肆表演“三俗”節目,不僅嚴重影響正常的網絡市場秩序,更對廣大網友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及健康造成極大負面影響。也正因如此,文化部近日部署了網絡雙隨機執法檢查,并將重點整治網絡“三俗”表演。那么,如何才能夠徹底根治這一網絡視頻亂象呢?其實,關鍵要做到“穩、準、狠”。
所謂“穩”,就是要步步為營。網絡“三俗”表演之所以時有發生、屢禁不止,其主要原因就是體制機制不健全、措施乏力、監管缺位,以至于整治行動流于形式,成了走過場、一陣風。因此,要想徹底整治網絡“三俗”表演,就必須穩打穩扎、步步為營。要建立長效機制,以制度的形式推動整治網絡“三俗”表演走上制度化常態化的軌道;要制訂階段性目標措施,明確部門責任、時間節點,發揚“釘釘子”精神抓落實,確保整治行動穩步推進。
所謂“準”,就是要擊中要害。網絡“三俗”表演之所以屢打不絕,每一次行動之后又死灰復燃,除了極少數人為了獲取暴利鋌而走險之外,最為關鍵的就是沒有擊中要害、抓住“七寸”。因此,整治網絡“三俗” 表演不僅要穩步推進,更要瞄準靶心、一擊中的。也就是說,除了要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對網絡“三俗”表演實施24小時遠程監控、及時準確監控網絡“三俗”表演活動之外,更要實施遠程精準打擊,對違法違規的網絡運營商采取立即斷網、注銷經營資格等措施,真正使其對網絡“三俗”表演活動感到后怕、退避三舍。
所謂“狠”,就是要從嚴查處。網絡“三俗”表演之所以有空間、有市場,最為主要的就是監管部門失之于寬、失之于軟,或是以罰代管、一罰了事。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網絡監管流于形式,“三俗”表演活動滋生和蔓延。因此,要對網絡“三俗”表演活動始終保持高壓態勢,發現一起從重從嚴從快查處一起,真正做到不徇私情、不講情面、不留余地,使其無處遁形、無處藏身。
總之,網絡“三俗”表演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只有做到穩、準、狠,才能夠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掃除網絡空間的污垢,還網絡空間一片寧靜和健康環境,真正讓網絡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