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合照
Ran/文 宸安/文
新浪娛樂訊 2月23日,大型民族音樂真人秀《天籟之聲》節目研討會在京舉行。會議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監管中心副主任肖黨榮、人民日報海外版《文化萬象》主編鄭娜以及節目嘉賓哈雅樂團創始人張全勝等人就《天籟之聲》這檔綜藝展開深度討論。
肖黨榮從當下衛視跟風現象嚴重、歌唱節目版權之爭等問題出發,反復強調原創節目在中國歌唱類綜藝中的重要性。鄭娜則深入分析綜藝節目模式的大量復制粘貼導致觀眾審美疲勞,急需原創節目引領中國綜藝新潮流。
針對《天籟之聲》冒險選用民歌這種小眾題材的做法,張全勝表示十分珍惜,并講述自己在《我是歌手》的舞臺上曾被總導演洪濤建議選擇大眾流行歌曲,以防過早被淘汰的故事。鄭娜覺得,普通大眾對于藝人和音樂都帶有一種偏見和誤解,無論是音樂還是藝人,都需要一個舞臺展示自我,讓大家更多地關注這些藝人的的專業作品。由于大眾的偏見,很多人認為民族音樂在真人秀時代處于弱勢地位,肖黨榮則認為,通過《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與《天籟之聲》等綜藝可以看出,大眾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節目十分喜愛。
中國綜藝進入復制粘貼時代 急需原創節目出現
人民日報海外版《文化萬象》主編鄭娜提醒大家,如今觀眾對于大部分題材重復的綜藝審美疲勞,此時十分需要原創節目的出現。她分析道:“現在不管是紙媒、網媒還是電視,都是一種復制粘貼的時代。比如說親子節目火了,大家就都做親子,其實觀眾已經出現審美疲倦。現在《歌手》這檔節目收視率已經不如以前了,所以這個時候異軍突起是最好的時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監管中心主任肖黨榮提到,中國歌唱類綜藝需要原創節目,并不單單是因為觀眾審美疲勞,還與衛視跟風的現象十分嚴重,導致頻繁出現歌唱節目版權之爭有關,此外,國際節目模式形態越來越多樣化,使得中國綜藝需要跟上國際步伐。
鄭娜:媒體報道消費流量明星 大眾對音樂和藝人存在偏見
在《天籟之聲》的舞臺上,哈雅樂團將民族音樂和搖滾相結合,這個走小眾路線的樂團曾在歌唱真人秀比賽中遭遇質疑。哈雅樂團張全勝為大家講述一件陳年舊事,去年初,哈雅樂團曾參加《我是歌手》,洪濤導演建議他們選擇大眾更容易聽得懂的流行歌曲,這樣他們不會過早地被淘汰。但是思考一整晚后,哈雅樂團依然堅持選擇自己樂隊的原創歌曲,他們始終堅持走原創的道路。
在大眾的潛意識里,流行歌曲是主流音樂,所有小眾音樂在舞臺上不占優勢,長此以往,“在歌唱比賽舞臺上選擇流行歌曲更容易勝出”似乎成為一種略帶偏見的普遍認知。大眾的偏見似乎不只存在于音樂方面,同樣存在于藝人身上。在研討會中,鄭娜對流量明星所受到的消費和偏見進行分析:“其實很多明星都是自帶流量的,但是現在媒體對他們的很多報道是在消費他們的名氣,比如說龔琳娜[微博]出了一件事,我采訪龔琳娜,可能新聞關注度很高,但是針對龔琳娜這個人和她的音樂以及觀點的報道非常少。還有薩頂頂[微博],從媒體上的報道上面,我之前對她的印象是偏負面的,覺得她可能是一個善于炒作新聞、非主流的音樂人。但是我私下接觸她之后,發現她的視野和格局都很大,音樂實力也很強。”
觀眾喜愛中國傳統歌曲 國內缺乏此類平臺
近期,《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和《朗讀者》等文化類節目大受歡迎,充分說明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節目的喜愛,只是國內尚且缺乏這類綜藝平臺。東南衛視總監陳加偉告訴大家,他曾在臺灣主辦過一臺晚會,騰格爾[微博]與李宇春都是那臺晚會的嘉賓,當時有很多粉絲專門前往機場迎接李宇春,但是晚會開始之后,很多臺灣觀眾被騰格爾的歌聲所打動。
事實證明,只要有展示的舞臺,觀眾將會通過逐步接觸而越來越愛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節目。肖黨榮點評道,近期口碑爆棚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以及《天籟之聲》等綜藝為為中國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合適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