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綜藝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4》引發了巨大爭議。圍繞節目中擊劍運動員董力和女孩阿拉蕾的實習父女組合,一場口水戰日漸升級。教育界專家、女童保護人士、主流媒體、自媒體、普通網友紛紛加入討論,“CP(大意指想象中的情侶)”、“戀童”等敏感詞匯成為各方評論中頻繁出現的字眼。評論的聲音兩面倒,一面認為節目中某些視頻內容會給性別教育帶來錯誤示范,影響力極壞;一面認為就是看個樂和,不必上綱上線,而且過度解讀對董力和阿拉蕾來說都是無形的傷害,他們不應該承擔社會上所有人的焦慮。
筆者想說,這場口水戰還折射出一個問題,即網絡綜藝真人秀節目是否也需要立點兒規矩?今年上半年,廣電總局曾下發有關通知,要求嚴格控制未成年人參與真人秀節目。在此“限童令”下,以《爸爸去哪兒4》為代表的親子類綜藝節目走下電視屏幕,轉戰網絡播放平臺。而播放平臺的網絡性質產生了相對寬松的語境。首先,網絡播放的觀眾多為年輕網友,他們熱衷于談論“CP”等敏感、時髦的話題,并不會過多考慮個體在傳播過程中應負的責任。其次,一些自媒體營銷號為了博眼球,故意炒作無底線的妖魔化言論。另外,節目制作方因為身處電視之外的審查的灰色地帶,并沒有時刻檢視和正確引導輿論的方向。一位內部人士就曾透露說,炒作“CP”并非節目組本意,只是為了增強“網感”。換句話說,這也是對網友心理的一種迎合,最終也還是為了收視率。也就是說,這場口水戰的發生和升級,節目組、營銷號和一眾網友是共同的“推手”。他們利用了網絡自由、開放的特性,卻未料產生這樣令人尷尬的后果。所以,在電視熒屏已經相對干凈了許多的當下,網絡綜藝節目也需要有一個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