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裂谷”理論認為:在過去,科技產品因用戶了解不足和易用性差等問題,從被偏愛科技的小眾到大眾消費者,這之間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但現在這道鴻溝似乎正被填平。
一個不錯的例子是電視的演進之路。當1925年約翰貝德發明了人類第一臺電視機,此后數十年,這個延伸人類雙眼的不朽機器從黑白到彩電,從電子管和晶體管到集成電路一路演化。重要的是,各種技術轉捩點從誕生到普及的速度越來越快——最近幾年,電視迎來又一拐點,互聯網電視這個全新物種迅速崛起,并以更快的速度“跨過鴻溝”,被人接受。
數據也證明這一點。互聯網電視大概在2012年初露鋒芒,短短數年,市場滲透率就已超過80%,今年上半年中國互聯網電視品牌在電視市場的零售份額又較去年上升7.9個百分點。
一切指向一點:并沒有經過太久的時間,人們便完成了對互聯網電視的觀念升級,電視應該成為互聯網終端這件事深入人心——與此同時,人們開始懷疑,電視在年輕人心中的短暫沒落只因一點:它曾經不夠好,它理應成為家庭娛樂中心,甚至在內容豐裕的時代重塑客廳文化。
這是市場的機遇。當然,當昔日客廳的靜物與互聯網相遇的一瞬,商家們的劍拔弩張就已開始。
競爭加劇
互聯網新經濟的競爭邏輯滲透到了電視行當。數據顯示,互聯網電視品牌總數已有近20家,和傳統電視品牌基本持平。你可以想象其中的良莠不齊,而當市場被迅速拽至零和博弈的存量階段,幾近慘烈的競爭就在所難免。
如你所知,互聯網電視競賽的“主戰場”之一,即是對內容資源的挖掘,它被分割成兩種戰術:一種是以創維和海信等老牌廠商所處的陣營,硬件是其優勢,并不自己生產內容,最佳代表也許是創維旗下的互聯網品牌酷開,他們試圖從市場覓得豐富的內容供應商,與自身硬件優勢嫁接,從而迅速集聚競爭力;另一種是以樂視為代表,從硬件到內容一切環節自包自攬,打造“完整的互聯網大屏生態系統”。而相比于前者的輕盈與務實,后者的生態也許更為“惹眼”。
但事實上,互聯網電視之所以產生內容上的軍備競賽,核心原因是一道想象中的內容“壁壘”。這個世界上一切廣義范疇的“內容”都在以指數級速度增長,電視內容同樣如此,沒有任何企業可以形成對用戶注意力的壟斷。拿樂視來說,對獨家資源追求的同時,無法避免地加劇構筑“壁壘”的成本,更關鍵的是,在動態市場,資本也無法滿足所有用戶對內容的一切渴求。
賦予消費者選擇權
當然,盡管自由市場經濟通常被理解為是生產者自由,但就像哈耶克強調的那樣,市場經濟的基石實則是“消費者自由”——讓消費者擁有更多的選擇權。
個人覺得,對作為供給者的商家而言,這意味著整合資源的能力也許比“創造資源”的能力更為重要。拿互聯網電視領域的酷開來說,他們以自家操作系統為平臺,整合了包括影視、教育、商城、旅游、健康、游戲、音樂七個領域的優質內容資源。這種資源的大力整合將賦予消費者更多選擇權——而非“捆綁銷售”。
論及整合資源的優勢,影視領域是個好例子。酷開電視內置了愛奇藝和騰訊的海量內容,無論自制內容能力還是版權擁有量,這兩大伙伴都位居前列——尤其愛奇藝,酷開與愛奇藝的結合從原本內容和技術層面上的“眉來眼去”,到后來資本層面的“登堂入室”,也從側面證明了這種長板嫁接瞬間集聚力量的強大勢能。
另一方面,作為視聽體驗的重要環節,沒人會否認硬件的權重。擁有創維多年以來的傳統根基,酷開也頗為擅長硬件革新。更重要的是,在酷開的戰略邏輯里,硬件與軟件有著彼此螺旋狀進步的共生關系:“為內容定制硬件”無疑會讓其合作伙伴眼前一亮(譬如N2電視就根據大型游戲需求,采用24核設計,并融入MEMC運動畫面補償等技術);另一端,硬件的升級也會令內容產業不斷受益,從而形成某種正反饋。所以在我看來,如果說互聯網電視硬件與內容的無限融合是大勢所趨,甚至是未來的殊途同歸,那么酷開的發展路徑無疑是個好例子。
最后想說說競爭這件事——此刻它正在互聯網電視領域繁亂上演。直覺上看,市場經濟引以為傲的地方就是有競爭,但真相很可能是,促進創新才是市場經濟的最大益處,競爭的功效長期以來被高估了。硅谷知名投資人彼得·蒂爾甚至認為,企業競爭的最高形態就是兩個字,壟斷。
那么問題來了,人們為何堅信競爭才是市場的健康狀態呢?彼得·蒂爾給出的回答是:競爭不只是一種經濟概念,而是一種觀念,這種觀念扭曲了我們的思想。我們宣揚競爭,內化競爭必要性,頒布競爭的法律,結果就是,盡管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實際獲得的卻越來越少,我們把自己困在了競爭之中。
所以,歸根結底,珍視自己的用戶,賦予他們更多選擇,也許才是商業世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