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新傳智庫聯合樂視視頻共同發布《2016網絡自制劇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2016年網絡自制劇年產量預計將達到2079集,如果加上往年“存貨”,整體市場規模將突破5000集,比網劇萌芽的2009年增長近250倍。若保持目前產量增速不變,2016年網劇市場總體規模將達到116743分鐘。假設以受眾平均每天觀看2小時網劇計算,目前網劇的市場容量僅為43800分鐘,這意味著網絡自制劇市場目前已明顯飽和。
類型單一,觀眾可選擇性不高
照理來說,市場規模增大,網劇的類型選擇也應該相應增多。但根據《白皮書》公布的數字,目前自制劇共有29種類型題材,其中以喜劇/搞笑、都市/時裝、愛情/言情、劇情四類為主,占據58.06%的市場份額。從整體來看,2015年時網劇的類型最為豐富,達到25種,到了2016年,類型回落至16種。
劇評人“納蘭驚夢”發現,“網劇的主流受眾對題材類型是有偏好的,網站向來又是流量導向,會根據受眾偏好來導向類型,自然而然就會集中發展某幾種題材,而不是為所有的題材提供試驗田。”
尤其是最近,罪案懸疑類題材成了香餑餑,前后腳開播的《法醫秦明》《如果蝸牛有愛情》《美人為餡》等,都將鏡頭對準了一線干警。五元文化創始人、導演五百在業內最先拍攝罪案劇,代表作包括《心理罪》《滅罪師》。在他看來,罪案劇的井噴源于電視播出的長期缺席,而從題材本身來看,確實很有拍攝價值。但對于一窩蜂的市場導向,他認為應該理智區分,“一個導演對想要創作的題材類型,不應該有什么所謂的偏重選擇,好內容、好故事和正確的價值輸出,是評判題材是否適合的標準。”精品難尋,流量大戶還是傳統劇
數量的增長、競爭的加劇,并未直接導致品質的提升,“制作精良”“品質力作”等形容詞,很難能和網劇畫上等號。觀眾們也在用鼠標投票,網絡上吸引最多觀眾收看的“流量大戶”,并非純網制作的自制劇,依然是同時在電視臺播放的傳統大劇。據統計,2015年網絡播放量排名前十的劇集均來自傳統電視劇集,而2016年進入“百億俱樂部”的劇集,如《誅仙·青云志》《老九門》《幻城》等,也都同時在江蘇衛視、東方衛視和湖南衛視等平臺播放。
“視頻網站本身是逐利的,這些傳統大劇需要大明星、大制作和大預算,貿然押寶,風險很大。”“納蘭驚夢”認為,盡管這兩年視頻網站手握重金,完全有能力自己組局來做劇,但它們依然選擇把錢花在了買版權上,“畢竟依靠傳統電視劇評價體系制作的劇集,相對來說更加保險,能夠在電視臺播出意味著品質有保證,性價比也相對較高。”——據《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