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行業在兩年內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兩年前的2014年被稱為“網劇元年”,這一年,白一驄擔任制作人的首部網劇《暗黑者》以3億的播放量收官,這在當時已是相當好的數據。兩年后的今天,他最新的網劇《老九門》截至發稿時播放量已突破96億。

“從大的趨勢上來看,整個網生內容比起前兩年,市場更大、投資更多、做的人也更多。最重要的一點也是今年最直觀的感受是,它的影響力、頭部內容的引導作用更明顯了。”在業界有“網劇一哥”之稱的白一驄告訴《財經天下》周刊。
頭部內容愈發明顯的影響力和引導作用,使得網劇盈利成為可能:一方面,對于制作方來說,視頻網站對網劇頭部內容的收編價格持續走高,從2014年初每集剛破百萬,到如今已經突破500萬/集;另一方面,對于視頻網站來說,廣告主也更加認可網劇作為廣告投放渠道的影響力。此外,如付費會員、延伸品,甚至基于劇集影響力而做的后續IP開發等,也都愈發得到市場認可。
這些變化并不僅僅出現在頭部內容中,整個行業都在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向前疾行。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網絡劇產量由上一年的50部左右爆發至205部。2015年,這個數字繼續攀升達到379部。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預測,到2021年,我國網絡劇產量將達到671部。
“個人認為,從一個劇集創作的規律來看,現在是要比正常的速度快了一些。但是這沒有辦法,因為全行業都是這么一個情況。所以沒有辦法慢下來。”愛奇藝副總裁張語芯告訴《財經天下》周刊。
這種快速的發展也導致了行業在人才上的極度缺乏。白一驄表示,目前整個市場的熱度給行業帶來的災難就是壓縮了正常創作者的成長周期。那么多作品的誕生給很多人提供了機會,讓他們提前做可能5年后才能做的事情。
他進一步舉例:“之前的劇里,有一個跟我們做B組的導演,他作為B組導演我們認為是不錯的。在我們的系統里干3~5年,可以把他培養成一個非常好的導演。但因為他參加的戲火了,就會有很多戲找他去做導演。一個人都有機會做導演了,怎么可能會回來做B組呢?他就去了。但他作為一個導演,基礎知識和整個系統工作能力還不夠,需要經驗來磨練。”
有限的人才加上不斷增加的聚集數量,一方面使得行業中劇集質量參差不齊,另一方面也削弱了被挖角團隊的制作實力。“比如,我們副美術被人挖去做美術,美術找不到合適的副美術,只好把原來的助理提成副美術,他再把剛剛入行的小孩提成助理。這樣,整個底下的團隊都會變得比以前要差。”白一驄苦笑,“沒有解決辦法。”
但張語芯的態度卻更為樂觀。她認為,門檻降低了肯定會使得進入者增多,但市場會把不好的內容淘汰下去,“大浪淘沙最后留下來的肯定還是專業的。這個進程我覺得已經慢慢開始了。”
除了人才缺乏外,爆款網劇也多有陷入“第二季魔咒”的情況——即在第一季收獲良好的口碑以及巨大的流量后,第二季開始略顯乏力。比如今年的《余罪》,第一季在豆瓣上得到8.2的高分,但第二季不僅豆瓣評分跌至7.0,還被網友吐槽bug太多;《暗黑者》第二季亦沒能延續第一季的好評,豆瓣評分從8.0下降至6.2。
白一驄告訴《財經天下》周刊,這是一個很難避免的問題:首先,由于基調已經定下,第一季為觀眾所帶來的創新、喜悅和眼前一亮的感覺,很難在第二季得到延續。其次,一些制作團隊的心態也會出現變化,認為站在第一季爆款的功勞簿上,不管怎么做都會做得不錯。這給制作團隊帶來了很多挑戰,比如在新一季時要重新考慮很多定位、人物上怎么去做提升和調整等。
“季播才剛開始,中間要有學習和成長的過程。這是一個產業發生過程中正常的規律。我們剛開始做網劇,一下子就要求一季比一季精彩,說句實話我認為這有點苛刻。美劇看到后來是不是也看煩了,覺得開始胡編了?”張語芯認為,國內的觀眾應該以更寬容的心態來對待國內的網劇。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網劇與傳統電視劇的邊界似乎正愈發模糊,它們正逐漸滲透到對方的播放渠道中去。從最開始的臺網聯動(電視臺先播出,視頻網站幾小時后再上線),到后來如《老九門》《青云志》等網臺聯動(電視臺播出進度落后于視頻網站數集)的劇集,網絡渠道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不過,張語芯認為,網劇和傳統電視劇在內容上仍有較大區別:“網臺聯動就是電視劇。如果做單純的網劇,我們其實就沒有考慮過電視臺。像《余罪》這種,就是純網劇。可能在講故事的方式、敘事結構、節奏、表現形式等方面和傳統電視劇就是不一樣。說實話,我的主打就是互聯網人群,那我的平臺其實已經足夠滿足他們。”
白一驄承認這種內容上的不同,但他更愿意將這種差別歸因于風格定位。“我們開始做網劇的時候,就是按照一個標準來做的。現在二者邊界已經很模糊了,未來既不會提網劇,也不會提電視劇,而應該就是一個劇的概念。只是說可以把他們看成兩個不太一樣的細分的品牌。就像不同電視臺之間定位風格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