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婷(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助教)
近期,首檔聚焦簡牘的文化類節目《簡牘探中華》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熱播。節目選擇將簡牘文獻作為呈現對象,探索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實現了電視綜藝對傳統文化的又一次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簡牘探中華》選取里耶秦簡、云夢睡虎地秦簡、懸泉漢簡和居延漢簡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簡牘發現,以重要簡牘相關的歷史人物、重大事件為藍本,通過實地探尋、實景戲劇、文化訪談的演繹模式,讓冷門的簡牘文獻從“學術象牙塔”走到普通觀眾當中。比如,為凸顯懸泉漢簡的文化內涵與懸泉置遺址的歷史價值,節目組深入河西走廊,在漢代懸泉置遺址進行實拍。同時,節目還用新聞發布的形式,公開懸泉漢簡的最新發現,為觀眾揭示懸泉置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讓目前全國漢簡藏量最大的專題類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進入更多觀眾的視野。這種以實地、實錄、實證的態度探尋考古現場,讓文物在遺址上“說話”的做法,使大眾身臨其境,對簡牘的考古挖掘和研究過程形成更加感性直觀的認知。
簡牘文獻由于在內容釋讀與價值闡釋方面的難度較大,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大眾視為“冷門絕學”,有些難以親近?!逗啝┨街腥A》卻以影像為媒,帶觀眾重返“歷史現場”,挖掘久遠文獻背后鮮活生動的歷史人物故事,讓人們感受到簡牘內容中的人情味和歷史故事。在節目的實景劇中,我們看到了在懸泉置任職十余年的嗇夫弘。他與許許多多在此地任職的漢吏們一樣,以方寸簡牘,記錄著懸泉置的點滴,保障著東西方交流的暢通,守護著絲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初心。嗇夫弘的一生,見證了長羅侯出使西域、匈奴日逐王降漢等重要歷史事件。實景戲劇讓觀眾真切感受到簡牘中人物的悲歡離合,了解其中蘊含的社會價值。
《簡牘探中華》在探尋考古現場、拍攝實景戲劇時,以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的釋讀文本為學術基礎,讓觀眾在專業客觀的論證中回看簡牘所記載的歷史往事,挖掘文獻中賡續傳承的基因密碼,建構起回看歷史、思考歷史、理解歷史發展的邏輯。節目中,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雙全的學術對話,向觀眾闡釋了實景戲劇的文化背景。何雙全以當事人的身份向觀眾講述了懸泉置遺址發掘的過程,引領觀眾親歷發掘懸泉漢簡的考古歲月。酈波則以旁白的形式解讀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從專家視角闡釋懸泉置在便利交通和民心相通方面的重要意義。鄭炳林以具體簡文為例,講述“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的生動景象。在專家的學術講解中,觀眾既了解了幾代考古人風餐露宿、青燈黃卷的邊疆考古生活,也增強了對懸泉漢簡作為絲路“實時檔案”與“原始記錄”的價值認知,使節目進一步夯實了引領公眾尋根、普及考古成果的社會價值。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物見證,簡牘中蘊含的巨大文化價值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挖掘。讓簡牘“開口說話”,成為溝通大眾與歷史文化的橋梁,是擺在簡牘研究者、保護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比起鴻篇巨制,簡牘更像是歷史的注腳,勾勒著具體而精微的古代生活?!逗啝┨街腥A》讓簡牘學里這些具體而精微的古代生活走進大眾視野,為考古學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可借鑒的案例。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26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