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月桂 鄧正可
黃煌 劉濤 龍文泱 胡雪怡
春天,總是讓人想要奔跑的。
瀏陽河畔第八道灣,年輕的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內,音視頻精品頻頻出圈,文創科創企業郁郁成林,青年創客,以奔跑之姿激揚青春。“中國V(video)谷”,正迎風生長、逐風飛奔,朝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視頻產業鏈基地和媒體融合新地標”的目標,急速前行。
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馬欄山考察時強調,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
3年多來,廣袤的湖湘大地上,燦爛的文化與閃亮的科技相向而行。新技術為文化產業開辟了新賽道,為文旅融合拓展了新場景,豐富多彩的遺產、卷帙浩繁的古籍“活”起來,激活了鐫刻在中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密碼和精神力量。“文化+科技”,打開了無比靈動的想象空間。
科技延展文化呈現緯度
——新業態、新產業、新場景潮涌不息
春天的馬欄山,不斷給人驚喜。
輸入“色彩豐富的中國龍”文本后,一個極具中式審美的高清視頻快速構建;上傳一張手機拍攝的照片后,就能得到一段立體變幻的特效視頻;打上描述詞標簽,便可生成相應風格的音樂……國內首個音視頻多媒體大模型——萬興“天幕”正在進行內測,讓人們看到了AI賦能音視頻文創的實力。
京劇藝術一代宗師梅蘭芳,在AIGC+XR技術加持下“復活”,現場向觀眾和全球“梅粉”致意……“馬欄山出品”的AIGC技術制作的微電影《少年梅蘭芳之登臺》近日發布,將中國經典藝術與數字化技術融合,實現元宇宙與現實交融。
一圈圈老電影膠片,像履帶一樣穿過膠片數字轉換儀,當最后一張膠片被掃描完畢,電腦上有了這部電影的高清數字版。
這樣的場景,在云上欄山4K電影修復機房內不斷上演。50多年前的黑白電影《雷鋒》,經過AI與人工修復,畫面上的劃痕、臟點、閃爍消失了,山川樹木有了自然飽滿的色彩,雷鋒臉上的紅暈清晰可見,青春氣息撲面而來。
“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讓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內新業態、新產業、新場景潮涌不息。園區引進華為、愛奇藝等3800余家上下游企業,形成了涵蓋創意、內容制作、儲存、播發、交易的數字文化產業鏈,一大批技術底座、孵化平臺、重點項目開花結果,諸多文創、科創型企業迅速發展。
目前,園區成立了5G高新視頻多場景應用國家廣電總局重點實驗室、馬欄山·華為云音視頻產業創新中心等10個研發創新平臺,建成視頻超算中心。5G智慧電臺應用于30個省(區、市)共1203家廣播電臺,AI手語播報系統推廣至346家電視臺和融媒體中心。截至目前,園區累計實現企業營收超1700億元、稅收超95億元。
科技提升文化傳播力度
——正能量有了大流量
你眼中的湖南和中國什么樣?我們請AI為你畫出來。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湖南日報社推出新媒體產品《深AI你湖南,深愛你中國》,運用AIGC工具生成短視頻,展現華夏之盛和瀟湘之美,引發大量關注點贊。
創新表達方式,為黨的聲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正能量持續澎湃大流量,離不開技術的賦能。圍繞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快媒體融合轉型升級,從“相加”到“相融”到“深融”,從借力新技術,到自主研發新技術,湖南文化力量展現新擔當。
臺前,記者們在緊張而忙碌地寫稿,發稿后臺,一個全自動多媒體內容安全感知與智能檢測系統也正在有序開展實時檢測,確保發布內容安全無誤,傳遞正能量,發出好聲音。
這是湖南日報社牽頭建設的“媒體融合內容感知與安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利用內容生產和數據優勢,開發的多媒體內容安全感知與智能檢測系統。目前,該檢測系統已運用到湖南日報社旗下融媒體生產發布平臺和全省72個縣級融媒體中心,以及130多個機關、企業、園區、高校融媒體平臺。
火熱的媒體實驗室,是傳統媒體與新型技術融合的重要實踐地。湖南日報社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迭代“新湖南云”省級技術平臺,加快建設音視頻智媒實驗室,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應用。
“不到瀟湘,怎知春色如許……”由湖南廣電打造的2024年湖南戲曲晚會上,《牡丹亭》里的杜麗娘從岳麓書院開啟游園之旅,一路乘著竹筏,見證《西游記·借扇》的鐵扇公主和孫悟空在張家界山水中大戰,看唐明皇與楊貴妃在杜甫江閣上演《長生殿》。XR技術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將傳統文化與湖湘山水更好地呈現給觀眾。
采訪嘉賓遠在北京,主持人卻在長沙,怎么做面對面訪談?今年,湖南廣播電視臺首次在全國兩會報道中結合“5G+遠程XR+頂尖摳綠”技術,在北京和長沙兩地搭建了虛擬演播室。虛擬舞美代替實景舞美,降低了制作成本的同時,也為觀眾帶來了更好的視覺體驗。
“既做最好的文化公司,又做最好的科技公司”,近年來,湖南廣電獲國際級技術獎項11項,國家級技術獎項85項。與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合作,組建AIGC創新應用團隊,加強AI、VR等新技術應用研發,搶抓下一代互聯網戰略先機。
書籍,讓知識的邊界無限延伸,如何給這種延伸再加點“數”?
湖南出版大力發展數字出版、在線發行、數字教育等新業態,數字教育“智趣新課后”項目服務師生達430余萬名,數字平臺服務用戶超2500萬。建設中南傳媒自主知識產權的出版及傳媒行業垂類大模型,著手開發智能審校、智能閱讀助手、智能選題、智能創作、AI老師、AI繪畫等各類人工智能應用族群,推動內容生產到內容服務全面AI化,為實現高質量出版、個性化出版找到一種全新的路徑和方法。
科技延伸文化賡續長度
——傳統文化在數字世界“活”起來
線下穿漢服、享漢樂、食漢宴、購漢禮、用漢方,看長沙馬王堆漢墓主題展覽;線上逛交互性極強的數字展廳,通過不同場景了解漢代的各種知識……湖南博物院“數字漢生活”項目,以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為核心數據來源,運用數字化手段,讓“馬王堆”和漢文化在數字世界“活”起來。
科技賦能,文化出圈。湖南持續實施文物數字化工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涵養更加豐厚的文化自信。
建設“湖南省文物動態數據資源庫”。湖南博物院目前完成高清藏品數字采集圖片近10萬張,三維模型約1500個;線上藏品數據庫發布藏品信息62722條;發布360全景數字展廳36個,專題數字展71個。
創新文物數字化體驗場景。湖南博物院推出云展覽、云講解、云教育、短視頻、高清直播、虛擬展廳等多種數字化體驗項目。以文物造型衍生創作數字虛擬人樂隊的《八音元境·國寶民樂》云上音樂會,成為中國首檔博物院院藏國寶元宇宙民樂音樂會。文旅融合劇《一念·辛追》在VR、AI數字技術加持下,以京劇藝術演繹馬王堆漢墓女主人辛追教子成才的家國情懷,令人耳目一新。
永州浯溪碑林,中國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碑林,現存唐至清摩崖石刻505方,字跡歷經千年風雨,仍清晰可辨。浯溪碑林數字化體驗展廳采用全景音視頻影像形式,將碑林505塊碑文零距離、立體式、延伸式展示到公眾眼前,讓大眾感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數字化轉型升級,推動傳統文化產業展現新活力。
瀏陽煙花開展數字煙花技術設計,實現數字燃放技術精準定點;醴陵陶瓷以新材料、新技術,擦亮“中國陶瓷之都”的文化名片;湘繡企業采用數據挖掘、圖像處理和虛擬仿真等技術,構建集數字化保護、營銷和教育為一體的云湘繡平臺。依靠技術革新、材料創新、設備更新,以瀏陽煙花、醴陵陶瓷等為代表的非遺項目,在現代社會煥發異樣光彩。
科技拓展文旅融合廣度
——打開“詩與遠方”的更多面
無數光點在舞臺上空變換著顏色,看似毫無規律地浮動,卻隨著音樂節奏一會兒變成山巒,一會兒變成河流……每到周末,這樣奇幻的場景就在韶山紅五星劇場里上演。
截至目前,這場名為《最憶韶山沖》的文旅演藝節目,已上演了1200多次,近50萬人次觀演。該節目擁有全球最大“光影矩陣”舞臺,1400多臺設備同步運行,實現在2000多平方米的舞臺空間進行任意造型切換,共同構成多維詩畫空間,全景展現了波瀾壯闊的革命畫卷。
“近年來,湖南深化科技在文旅領域的應用,賦能內容生產創新、產品和業態創新、治理方式創新、消費體驗創新,推動文化事業和文旅產業變革升級,促進文旅高質量發展。”省文旅廳科技教育處處長周樹韜介紹。
湖南文旅演藝乘勢而上,不斷推陳出新。
去年國慶假期正式公演的演藝節目《德夯幻境》,講述了湘西兒女愛恨情仇和奮勇抗日的故事。由聲光電、全息影像、移動數控等技術營造的夢幻氛圍令人沉醉,其中一輪直徑達8米的“超級月亮”成為焦點。總導演李彥介紹,導演組在舞臺深處的水池中,用數字媒體技術,將這輪月亮由水下緩緩升起,實現天上、水中、實景三個月亮的多維度呈現。
作為吉尼斯世界紀錄中的全世界最高的吊腳樓形態建筑,109.9米的張家界七十二奇樓,設計、制作、安裝都通過精密計算。為打造燈光秀,景區僅架構燈光便用了兩年多時間,整個主樓安裝了36000多盞RGBW燈,萬燈萬控,無限變色,并運用7D全息影像技術,呈現72種夢幻的主題燈光秀。
此外,文旅部首批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范案例《遇見大庸》、中國首部大型地方性史詩劇《天寵湖南》、全國首臺河流劇場節目《桃花源記》等文旅演藝也叫好又叫座。
在文化和旅游市場加快復蘇發展的態勢下,文化和科技攜手,激發湖南文旅融合的蓬勃生機,打開“詩與遠方”的更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