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大宅門》、三十年后《宣武門》!”由著名導演王小康執導,集結斯琴高娃、張豐毅、李成儒、任重、童蕾、王自健、李依曉等實力演員的史詩巨制《宣武門》正在北京衛視、愛奇藝、騰訊視頻熱播,好評不斷。隨著該劇播出過半,圍繞國寶玉石榴的斗爭反轉不斷,愈發精彩,制作精良,京味十足的《宣武門》更掀起網友追劇熱潮,獲贊“老北京風情濃郁,宣武精氣神動人,越看越有味。” 每一集都有新驚喜,每一幕都有新看點。《宣武門》以北京宣武門為依托,以玉雕世家李天順守護國寶玉石榴為線索,震撼展現了近年中國歷史風云變遷和家國命運。正如劇中李家父子精雕細琢玉石榴,《宣武門》匠心打磨的每個細節也都展現出這部劇的制作品質與格調。1:1搭建宣武門老街,如同一座歷經滄桑的豐碑,見證著八國聯軍進城、東北軍進城到侵華日軍進城的歷史巨變,街巷的每一聲嘶鳴馬蹄和軍隊拼殺聲都在傾訴著中國曾經的戰爭創傷。從片頭百轉千回,抑揚頓挫的京胡鼓點到飄蕩著老北京吆喝、街頭賣藝叫好聲的市井風情,從火槍齊發,炮火轟鳴,近距離廝殺,血染宣武門的逼真戰爭場面,再到大到慈禧太后,小到黎民百姓的身份服飾,無不透出一種精細、真實的大劇品相,令人看到了《宣武門》的精良制作,而隨著清朝滅亡,宣武門的故事進入民國模式。李天順和宣武老街的街坊們繼續守護象征國運昌盛的玉石榴,與邪惡勢力展開新一輪的較量。亂世風云中的小人物抗爭,頗有經典電視劇《茶館》《四世同堂》《大宅門》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前半程變法失敗,抵御外辱的厚重與悲涼,民國時期的國寶守護戰契合了大時代的荒誕色彩,在濃郁的京腔京韻中多了耐心尋味,令人捧腹的喜劇風味和燒腦劇情。比如為了救溥三爺,李天順先用仿品玉石榴騙了崔太監,得到石榴的崔太監也動了心思,用石頭調包,可笑汪同人雇人搶了崔太監,搶的卻是一塊破石頭。不甘心的汪同人又讓人假扮袁世凱,假傳圣旨,騙得崔太監的玉石榴,熟料機關算盡,雞飛蛋打,獻寶獻上了贗品慘被打臉,還留下了字據,崔太監和汪同人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窘態著實可笑。從獻寶、仿寶到搶寶,再到騙寶,一連串反轉令人拍案叫絕,連環計、計中計、連環套輪番上演,連劇中人都蒙在鼓里鬧出了誤會,導演和編劇高超的敘事手法讓全劇故事充滿了智斗色彩和喜劇氛圍,有網友表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均八百個心眼,你來我往,又好笑又有驚喜,《宣武門》越看越有味。” 宣武老街上,雜貨商鋪招牌林立,駱駝緩步過街,來往行人互相行禮寒暄,好不熱鬧。“來一碗爆肚兒哎,豆汁張、李記豆腐腦,又香又鮮,年糕坨兒嘞,驢打滾兒吃嘞……街巷的小吃吆喝聲,沾著剛出鍋的熱乎氣,格外親切。隨著三弦一撥、琵琶一彈、京胡一響,再加上劇中人物一口的地道京片子,《宣武門》濃郁的京腔京韻撲面而來,令人聽著舒坦。 正如李天順所說,“人都是你敬我,我敬你的事。”《宣武門》有著北京人刻在骨子里的老理和規矩。比如拜師學藝有規矩,請戲有請戲的規矩。劇中,吳廳長請楊老板唱戲,必須下邀請貼,注明戲碼和包銀。這才是懂戲、愛戲之人。所謂票友大爺就是耗財買臉兒,不給錢那叫丟人現眼。《宣武門》中,有楊老板不給喪權辱國慈禧太后唱戲的國粹氣節,也有“上輩子,打爹娘,這輩子罰做學玉行”的琢玉艱辛,有“邪氣越大,顯得好人越好,咱得努力做好人、辦好事”宣武人的局氣,也有李天順告誡兒子堅持到底,不能因為練戲太苦就半途而廢的學藝之道。一言一行,為人處事盡顯風骨,京味十足。 此外,在王小康導演的精妙創作下,劇中還有不少耐人尋味的巧思。比如崔太監本名崔銘貴,諧音“催命鬼”,汪同人諧音“枉同人”,暗指了兩人的品性。黃禾香趁楊尚德睡著,剪了他的辮子,又貼心地把辮子縫在帽子上送給楊尚德,民國人的換朝窘態一目了然。李天順被抓,吳秀珍背口黑鍋堵在警察廳門口找汪同人放人,暗指他栽贓陷害,讓李天順背了黑鍋,此舉可謂一語雙關,令人捧腹,而崔太監的情節設置更有意思,一個太監癡迷國寶玉石榴,想盡辦法占為己有,想著多子多福,這無疑荒誕可笑。 人是萬物的尺度。作為一部跨度近半個世紀的群像歷史戲,《宣武門》中的角色塑造頗具深度,每個人物都有著獨特的性格和經歷,通過他們的命運交匯,呈現出一幅真實而飽滿的社會畫卷。“反清之禍,洋人之罪,好端端的京城毀得千瘡百孔啊,真是對不起列祖列宗”。斯琴高娃演的老佛爺,簡直就是活脫脫從歷史里走出來的!那氣場、那范兒令人叫絕。劇中的另兩個反派——汪同人和崔太監也自成一派,堪稱全劇亮點。留著清朝辮子的崔太監和留著短發的民國警察汪同人狼狽為奸,沆瀣一氣,爭奪玉石榴獻給袁世凱,兩人腹黑假笑間,互相坑互相咬的戲格外精彩,令人難忘。 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終。李云棉潛心雕琢,耗時五年,終雕寶玉;李天順傳承玉器文化,秉承匠心,以巧奪天工的手藝為國為民,雕琢象征民族團結的玉石榴,而京劇演員楊尚德、拉駱駝的丁廣源、賣烤肉的馬德山,抑或古董商人金兆吉、女中豪杰黃禾香,面對國難,皆不失為藝之德、為商之道、為人之根本,展現出了千年老街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蘊。這就以點帶面、由表及里,將個人的匠心仁義上升到整條老街人的義氣崇德,是以小見大、以個人見群體的人物塑造手法,折射了老街人的互幫互助精神。正因如此,《宣武門》通過展現李天順等人的奉獻和犧牲,傳遞了匠人匠心和家國情懷,深刻展現了老北京人傳承至今的精氣神,讓觀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也能走進歷史,感受文化,深刻思考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