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藝節目制作規模
近年來我國電視節目制作機構數量穩步上升,據中投顧問《2016-2020年中國綜藝節目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獲得《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的機構數量達到8563家,行業競爭日益激烈。雖然電視節目制作領域機構眾多,但是僅少數一線成熟的制作機構能夠憑借實力強大的制作團隊、人氣旺盛的明星陣容和專業的攝像設備等關鍵要素制作出優質的綜藝節目,并在短時間enigma塑造品牌影響力。在2015年大型綜藝節目冠名費TOP10排行榜中,僅4個制作機構上榜,其中湖南衛視謝滌葵團隊制作的《爸爸去哪兒3》及江蘇衛視王剛團隊推出的《非誠勿擾》均以5億冠名費位居榜首,巨額的冠名費能夠完全覆蓋節目制作成本,所帶來的豐厚收益遠高于行業內眾多小型制作機構銷售版權獲得的收入,綜藝節目制作領域馬太效應明顯。

綜藝節目制作發展態勢
展望未來,中國電視業的競爭仍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處于短兵相接的狀態,“綜藝節目大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競爭策略可能愈演愈烈,而與之相伴的綜藝節目制播分離也將日益常見。隨著制播分離節目的增多,將為社會制作公司的成長提供更多空間。部分制作公司將實現規模化,發展為從節目創意、投資、制作到廣告運營垂直整合的行業龍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參與對電視廣告的收入可能仍是初級階段,未來對節目的后續產業鏈進行開發將為社會制作公司創造更大的想象空間。
一檔成功的電視綜藝節目憑借其廣闊的受眾和影響力,能夠很好地帶動衍生產業鏈的開發。例如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動畫、游戲、音像、圖書、呼叫開發、互動開發等。在歐美一些節目中,衍生開發產生的價值與廣告齊頭并進,甚至超過廣告。例如《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的特許經營商品多達140種,一度占到節目收入的40%。真人秀節目《鴨子王朝》向80個品牌授權1200種產品的制作,光是2013年特許經營商品的銷售額就達到4億美元。
在中國,對綜藝節目的衍生產業鏈開發也正在逐漸得到重視,并出現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例如《爸爸去哪兒》在節目取得巨大成功后,其順勢推出了電影版,取得近7億元票房;開發的游戲軟件下載量破億,日活躍用戶過百萬;同名書籍位居暢銷書排行榜;同名動畫片在金鷹卡通頻道播出;在創造了更大收益的同時,也使“爸爸去哪兒”的品牌更為立體化。《女神的新衣》與電商平臺深度合作,6位女明星變身服裝設計師,在設計團隊的配合下,圍繞既定主題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場從創意到實物的開發,而每期節目現場被各大服裝品牌買家所拍走的“新衣”,即刻會在網絡平臺同步銷售,實現“內容即商品”、“觀眾即買家”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未來的中國電視業,傳統電視廣告可能會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面臨天花板,但圍繞電視節目內容的衍生產業開發卻有著廣闊的空間,變“內容產品為版權資源”、變“節目制作為節目運營”,將成為社會制作公司的未來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