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消息,在今天上午BIRTV媒體融合高峰論壇上,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聯合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媒體融合推進委員會正式發布了我國首份針對電視媒體領域的媒體融合發展研究報告。
首份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報告發布背景
自2014年8月18日之后,媒體融合政策正式發布已經兩年。這其中,各地電視機構在媒體融合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對于媒體發展的趨勢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對于媒體融合的實踐缺乏理論層面的指導,在組織架構、技術系統、用戶運營、團隊建設等方面尚未形成全局性的整體推進態勢眾多電視媒體都有白龍馬的尷尬。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媒體融合推進委員會作為我國廣播電視行業技術及媒體融合方面的行業組織,深感有責任對我國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現狀、成績與問題進行全景式的梳理與研究,對涌現出的一些有特點的案例進行總結,對符合媒體發展趨勢的觀點與做法進行弘揚。雙方決定共同組織編寫《2015-2016中國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報告》。
在此次媒體融合高峰論壇上,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司副司長孫蘇川在致辭發言中表示:該報告的發布非常及時,非常符合當前行業發展形勢所需。隨后,包括孫蘇川司長、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代表、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媒體融合推進委員會代表及編委會專家代表在現場共同參與、見證了該報告的發布儀式。

報告提出原創的“中國電視媒體融合力評價體系”
發布會上,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理事長何宗就介紹了該報告的整體框架與核心觀點。
根據何宗就理事長的現場介紹,該報告在分析媒體融合宏觀環境、研究媒體發展趨勢、分析媒體融合要素、總結國內外媒體融合典型案例及技術路線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了媒體融合力評價體系,并針對過去一年多的電視媒體融合實踐進行了高度的經驗總結——實際上也是針對性提出一系列建議。

《2015-2016中國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報告》整體框架
報告指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只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概念;電視媒體通過媒體融合整體升級為新的媒體型態,好比一個人從少年成長為青年,這是媒體發展的不同階段,而非二者并行發展,或者簡單的嫁接。報告系統性總結了媒體融合涉及的方方面面,并提取出8大融合要素(如下圖所示)。

《2015-2016中國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報告》歸納的媒體融合要素
在此基礎上,報告結合過去兩年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實踐針對性提出了“中國電視媒體融合力評價體系”,涵蓋了“整體思路考察”、“用戶指標”、“體制機制變革指標”、“新型人才指標”、“內容與產品創新指標”、“資金與資本運營指標”、“流程優化指數”、“技術平臺融合指標”這八大一級指標,并通過詳細的二級指標進行定義。

“中國電視媒體融合力評價體系”涵蓋的一級指標
區分公益事業服務與經營性產業服務,加速產業資源聚合與機制轉型
該報告在深入的媒體融合趨勢分析和大量詳實的國內外案例基礎上,針對國內電視機構提出了媒體融合發展的經驗與啟示。以下是部分核心啟示。
首先,要充分重視文化發展規律,區分公益事業服務與經營性產業服務,將電視媒體機構的經營性資產剝離和獨立運作,進而在可管可控的前提下加強社會協作。其次,確立媒體融合發展評價標準,建立以(互動)用戶指標為首要考核對象的考核體系,強化互聯網思維,逐步形成用戶理解。第三,把握歷史機遇對接資本加快規模化發展,加速產業資源聚合與機制轉型!
總的來看,不管是在宏觀層面的媒體融合趨勢梳理,還是微觀層面的媒體融合要素分析,以及深度的案例描述、剖析,該份媒體融合研究報告都極具系統性及原創性;尤其是該報告針對我國電視媒體提出的融合力評價體系非常有針對性和創新性,這將給廣電業界帶來非常有益的借鑒于啟示,對我國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