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的文化新象:“網紅”為什么這樣紅
          2016-08-19 09:56 來源:人民日報
              網紅的共性是通過傳遞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來潛移默化地影響粉絲,價值觀同頻的人群借網紅聚集成一個社交團體。

            “信任困境”是網紅文化的通病,信任是影響力的基礎。是博眼球獲得短期收益,還是踏實修煉鍛造個人影響力,將成為未來幾年內網紅群體優勝劣汰的分水嶺。

            網紅是文化現象,也是經濟現象。作為大眾文化的網紅產業,也促進了經典文化的傳播,通過降低門檻拉近經典文化與大眾的距離。

            讓經典文化不再“高冷”

            本報記者 周飛亞

            今年上半年,一檔叫做《藝術很難嗎?》的脫口秀節目在優酷熱播,成為國內第一個藝術類脫口秀。其主播“意公子”也迅速晉身網紅,以其淺顯直觀的講解和異常幽默的調侃贏得了無數粉絲。

            《藝術很難嗎?》的走紅絕非個例。同樣紅火的脫口秀,我們還可以列出一大串:《羅輯思維》《樊登讀書會》《曉松奇談》《雪楓音樂會》……歷史、文學、美術、音樂、經濟、科技、收藏,它們幾乎席卷了每一個文化領域;從優酷、喜馬拉雅FM到微信,它們幾乎覆蓋了所有互聯網平臺,有的還開發了獨立的APP。

            近年來,面向大眾的經典文化傳播,可謂高潮迭起。這一方面是因為,隨著社會的消費升級,文化藝術消費的需求持續升溫,不少人從中看到商機。另一方面,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所搭建的信息高速公路,大大降低了知識的門檻,使一些“高大上”的文化藝術變得觸手可及。

            兩者的碰撞,恰如金風玉露一相逢,催生了一批文化類脫口秀和主播型網紅。他們通常出身草根,深諳網絡傳播之道,言辭幽默犀利,并且都有極其鮮明的個人風格。

            如果將易中天、于丹等人看成是第一代面向大眾的經典文化傳播者,那如今的意公子等網紅主播,無疑是第二代:

            第一代傳播者以電視媒介為平臺,都是專家學者,這種傳播重在“傳授”,帶著一種啟蒙式的、高高在上的味道。第二代傳播者以互聯網為平臺,沒有身份門檻,他們的傳播強調“分享”,與觀眾平等相待。這種從以“我”為主到以對方為主的氛圍,與互聯網用戶體驗不謀而合。

            前者是單向傳播,節目形式也比較單一——基本上,專家們并未針對電視媒介的特性來打造內容,只是將他們在大學講的課、做的講座搬上熒屏。后者是雙向互動,節目形式也相對多樣化,還時常舉辦線下活動。粉絲的興趣不僅能夠影響節目組的選題,還能為節目發展提供資源和幫助。如《羅輯思維》就公開向觀眾征集策劃案;《藝術很難嗎?》的粉絲甚至義務上門幫節目組打包寄快遞;8月13日在廈門開幕的古埃及珍貴文物中國巡展第一站,意公子團隊能成為主辦方之一,也是靠一位粉絲的牽線搭橋。

            運營模式也完全不同。第一代傳播者是被動參與,他們由電視臺選擇、邀請,雖然有一定的報酬,但并不參與商業運作,節目收入主要靠廣告。第二代傳播者都是主動介入,不少人將此作為一個創業項目,節目本身通常是免費的,營收主要依靠粉絲交納的會員費、線下活動門票和相關商品的售賣——這也是典型的“網紅經濟”模式,有魅力的個人成為商業流量的入口。

            2016年被稱為“中國網紅經濟元年”,無論是大眾的關注度還是網紅的產業化,都迎來了大爆發。不止草根網紅,一些專家也加入這股傳播熱潮:如經濟學家吳曉波創辦的《吳曉波頻道》,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田藝苗開設的《古典音樂很難嗎?》等。他們主動調整傳播模式,努力適應互聯網語境,如《吳曉波頻道》中負責插科打諢、“二次元”風格十足的“巴九零”,又如田藝苗“穿T恤聽古典音樂”的口號,其實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將原本“高冷”的姿態降低,拉近知識與人們的距離。

            不難看出,草根出身的網紅主播受限于自身的知識儲備,往往偏向于最基礎的知識普及,受眾范圍更大,傳播效果更好;專家型網紅則提升了節目的整體水平,也滿足了人們的進階需求。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很多時候,人們尚未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僅僅是缺乏一個契機。網紅主播們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因此,即便節目質量參差不齊,也自有其價值和意義。當高高的門檻放下,展露出里面絕美的風景,相信每個人都會想要更深地走進這片天地。

            從注意力到影響力

            袁國寶(新媒體聯盟發起人,《網紅經濟》一書作者)

            在中國,生產網絡文化元素的主力軍主要集中在70后、80后和90后三代。每個群體都因其成長經歷不同而表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征。70后老成穩重,介于傳統與創新之間; 80后是在互聯網接入中國后最早消化海量知識的群體;90后及00后是互聯網原住民,網絡幾乎就是他們的現實空間。

            什么是網絡文化主流?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ヂ摼W接入中國20余年,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在國家治理、經濟轉型和消費習慣更新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網絡文化的建設才剛剛提上議程。自媒體與大眾傳媒的分庭抗禮,覆蓋和影響著不同的受眾,導致觀念場域的擴張和輿論的日趨多元。

            近年來網絡熱詞的鋪天蓋地,段子手的漫天飛舞,以及影視、選秀活動等在內的娛樂產業的迅猛發展,使我們不得不正視:泛娛樂化正在侵蝕主流文化,亞文化開始占領網民的精神世界。

            多年前,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表達了對電視帶來的娛樂文化盛行的憂心。新媒體日新月異的中國,相似的憂慮也存在。在經歷了從韓寒、痞子蔡等一代網紅,到芙蓉姐姐、鳳姐、奶茶妹妹等二代網紅,再到今天包攬全媒體平臺的三代網紅,我們會發現:文化產品越來越碎片、輕盈,即使知識性的網絡脫口秀節目,也是以網民所喜愛的語言完成的。有人批判網紅文化膚淺、無聊,哀嘆精英文化正在空心化,本質上是對社會現象娛樂化的質疑。

            其實,網紅文化算不得洪水猛獸。很多網紅缺乏優質原創內容生產力,靠高顏值和出位言行紅不過兩三天,便被互聯網的自凈功能淘汰。這種自凈功能來自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網絡熱詞“三觀正”就是這種內心驅動力的體現。能對大眾構成深刻影響的,不是直播間里的錐子臉美瞳娃娃音,而是有內涵、三觀正、能輸出價值的網紅。原創內容外延很廣,可以是文字、音視頻,也可以是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而這些正是網紅的文化價值所在。

            時代斗轉星移,網紅前仆后繼。就個體而言,網紅是快消品。因為良幣驅逐劣幣,市場的倒逼會使很多不合格的網紅被淘汰。前些年因新聞事件不經意走紅的大衣哥、天仙妹妹如今難覓蹤跡。同為炒作型網紅,芙蓉姐姐瘦身成功,微博言論還不乏小智慧,扭轉了輿論形象;鳳姐則轉身成為某新聞客戶端的主筆,還加上了天使投資人的身份,加上其獨自一人在美國奮斗的勵志故事,如今人氣頗高。

            如果不跟隨平臺和用戶一起成長,網紅很快就會被取代。今天人氣最高的網紅群體中,讀書界的羅振宇、財經界的吳曉波、投資界的徐小平、留學教育界的俞敏洪、科技界的羅永浩、寫“雞湯文”的咪蒙,無一不是有個性、有原創內容生產能力的達人。盡管一些網紅身上存在爭議,但不能否認,他們的共性是通過傳遞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來潛移默化地影響粉絲,價值觀同頻的人借網紅聚集成一個社交團體。偶像(網紅)和粉絲之間沒有仰視與被仰視,只有建立在信任和默契基礎上的社交活動。

            “信任困境”是網紅文化的通病,那些率先獲得粉絲信任的人,將成為第一批形成個人品牌的網紅,而信任正是影響力的基礎。是只想博眼球獲得短期收益,還是踏實修煉鍛造個人影響力,將成為未來幾年內網紅群體優勝劣汰的分水嶺。

            網紅文化的核心是人性,人性天然向往美好?;ヂ摼W一日千里,網民代際不斷更迭,文化樣式將更加豐富。無內涵的網紅不能填補大眾追求夢想的饑渴,膚淺的網紅也不會擁有較長的生命周期,這不只是網絡文化規律,這更是自然規律。從贏得注意力到產生影響力,網絡人氣比拼最終靠的還是修身齊家的自律和治國平天下的情懷。

            社會活力的體現

            李 勇(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出現的網紅,其歷史雖不算長(十年左右),但從傳播學、經濟學等角度對其產生背景、方式、發展史、前景等的研究卻不可謂不及時。

            這顯然和它背后的產業關聯有關。從當年較單純地靠圖文傳播自我炒作式的怪誕言辭和形象出位,到今天追求較高品質的原創才智+商業包裝而出名,可以看出,網紅的產業化經歷了“無心插柳”到“有心栽花”的過程,其發展程度也在不斷成熟。

            這種產業化關聯,不應成為我們站在一個精英化立場對網紅加以排斥的理由。因為,首先,它的出現和流行確實能展現時代的多元、寬容和進步——至少它是一種社會活力的體現。其次,在導致網紅出現的諸多因素中,大眾的趣味至關重要,這種趣味雖然多是官能化和情緒化的,但它卻是集體無意識心理的一種反映,在某種程度上能起到對社會情緒的調劑和疏導作用——這一點在時下流行的那種刻意走草根路線、動輒吐槽自黑的新一代網紅身上體現得尤為鮮明。更重要的是,網紅作為互聯網技術持續進步的一個衍生物、對相關受眾人群心理期待的一種迎合與滿足,其出現和流行暗含著時代發展的必然。

            當然,作為以博取注意力為基本目標的消費文化的產物,網紅難免會存在自身素質、生存環境和機制等方面這樣那樣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要把握和處理好兩個方面:

            一是大眾文化和經典文化的關系。網紅屬大眾文化范疇,大眾文化自有其特點、功能和價值,這就需要探索和遵循新型互聯網傳播技術下大眾文化的發展規律,宜以傳統經典文化熏陶引導,而不宜生硬要求。二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這主要涉及網紅和網紅產業自身。加強行業監管、提高行業自律在此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不過,提高受眾素質,增強其辨別力、批判力,發揮其選擇和淘汰功能,可能更是治本之策。

            總之,借助于日新月異的互聯網傳播技術,網紅產業的發展勢頭、對傳統觀念和產業的沖擊有目共睹。任何一種新生事物的發展都是活力與風險并存,對監管者、從業者乃至受眾而言,所考驗的是他們的胸懷、膽識、智慧與理智。

          84800587 、84800585 版權所有:華聲在線股份有限公司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312006003 經營許可證:湘ICP證01002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湘B2-20080017 ICP備案號:湘ICP備20006192號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金鷹影視文化城 郵編410003 辦公電話:0731-84801916 傳真:0731-84801955 郵箱:2399739646@qq.com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全國新聞記者證管理及核驗網絡系統  網絡警察報警崗亭  網絡警察報警崗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片区小说区欧洲区|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a在线观看| 3d白洁妇珍藏版漫画第一章|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仙踪林| а√最新版地址在线天堂| 日本高清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www鲁啊鲁免费| 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娇小bbb搡bbb搡bbb| 久久久久久九九精品久小说 | 欧美日韩亚洲第一页| 免费看的黄色大片| 被按摩的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直播| 99热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棈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欧美日韩一级片在线观看| 免费看大黄高清网站视频在线| 蜜柚直播在线播放|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一级特黄录像免费播放中文版 | 五月天亚洲色图| 色在线亚洲视频www| 国产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s| 欧美人与动另类在线| 你懂的国产精品| 老子影院午夜伦手机电影|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动漫h肉yin文| 遭绝伦三个老头侵犯波多野结衣| 在线观看免费污视频| 中国内地毛片免费高清| 男生吃女生的jioj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