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8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田進在廣電改革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題為《適應形勢新要求加快廣電改革發展》的演講,代表總局首次提出寬帶廣電戰略和“廣電+”行動,這是國家廣電行政管理部門推動廣電媒體融合發展與轉型升級的兩大戰略。各級廣電媒體結合實際,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總局要求,紛紛實施“廣電+”行動,取得重大進展和諸多經驗,亮點紛呈,“廣電+”模式日漸成型??傮w來看,廣電媒體的融合發展與轉型升級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其間橫亙著許許多多的矛盾和問題。
進展:向前邁出一大步
從實踐來看,“廣電+”的實質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廣電+”——也就是廣電媒體植入互聯網傳播的基因實現蛻變和新的賦能后,功能和業務得到擴張、延伸、互聯和整合,是廣電媒體的整體升級?,F階段廣電媒體“廣電+”探索實踐呈現出4個鮮明特征。一是潮流式推進。從中央三臺到各縣級廣電媒體,從發達地區到欠發達地區,絕大多數廣電媒體都著力推進“廣電+”,形成了“廣電+”的群眾性馬拉松比賽現象,大家簇擁著一起奔向目標。二是先行者引領。在“廣電+”的馬拉松中,出現了一批先行者和領軍者,中央三臺堅守傳統優勢,拓展新的傳播方式和業態;上海臺、湖南臺、湖北臺、山東臺、廣西臺等成為省臺“廣電+”創新的領軍者;深圳臺、成都臺、蘇州臺、無錫臺、清遠臺等在城市臺的“廣電+”上發揮了示范作用;浙江的安吉臺和長興臺、山東的寧津臺等在縣級臺的“廣電+”中脫穎而出。這些臺的創新探索為其他臺提供了基本經驗。三是新模式發展。比如,國際臺和上海臺的多元布局與體制創新,湖南臺的芒果TV和芒果生態,湖北臺長江新媒體大平臺,山東臺的輕快APP打造共同技術服務平臺和加盟各臺互聯發展,廣東臺的IPTV,各地市縣臺的無線城市系列、智慧城市等,生態型、平臺型、綜合型、移動型等多種模式各有側重、各擅其長,新聞、娛樂、旅游、交通、政務、民生、教育等服務紛紛嫁接到廣電媒體,推動廣電媒體業務結構和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四是體制機制新跨越。“廣電+”促進了廣電媒體體制機制的創新,一體化運行、企業化運營、整合發展、資本運作、股份制、上市發展,等等,這些探索推動廣電媒體體制機制創新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思考:力避加而不融
“廣電+”行動對廣電融合發展和轉型升級來說,既是戰略,也是路徑。很明顯,“廣電+”行動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總體來說有些滯緩,面臨的問題和障礙很多,其中最大的當屬觀念落后、人才匱乏和體制機制瓶頸。目前廣電媒體在吸引和使用優秀人才的競爭中往往處于下風,有些地級臺連一個運作APP的人才都沒有,有些縣臺找不到能熟練運作微信公眾號的人?;鶎优_的臺長們幾乎都認為,最大困難是人才缺乏。而現在有些地方的行政事業單位用人與管理體制機制,無視媒體機構運營的特殊性,對優秀人才產生了“驅趕效應”。
還有幾個應該高度重視的現象,一是許多臺對“廣電+”和融合發展的認識模糊,目標不清晰;二是盲目跟風,成效不顯,比如各臺的“廣電+”,都有電商,都在賣東西,可業務不多,獲利微薄,成為雞肋;三是初心漸忘,有些臺重“+”輕“廣電”,淡忘了廣電首先是媒體,媒體當以內容為根本,導致基礎不牢、優勢漸失;四是加而不融,零碎化布局,難以整體發展。
這些問題和現象制約著“廣電+”行動的深入實施和實際效果。基于目前的不足和媒體融合發展趨勢,深化“廣電+”行動,不同層級的臺應該采取不同的策略。全國性或區域性大臺的“廣電+”宜多元發展,跨區域、生態化、集團化運作;發展相對滯后的省級臺和城市臺的“廣電+”宜本地化發展;縣級臺的“廣電+”宜社區化發展。不管哪一種策略,都要以媒體為基礎、陣地為目標、技術為支撐、內容和服務為根本、用戶為核心,走平臺化、移動化、生態化、整合式和聯合化發展之路,實現產業模式轉型和整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