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影視作品演繹好中國故事,呈現中國巨變,引起更多觀眾共鳴,吸引更多人關注?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90后”香港女孩張翠珊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張翠珊大學畢業后跟隨經商的母親來到廣西生活。在內地打拼十年,她擔任過培訓機構管理層,開過烘焙門店,投資過民宿......幾年前,在家人鼓勵下,她創辦了影視公司。
現在,張翠珊的事業已初見成效。其所在公司作為投資方,自己擔任制作人的多部影視作品正穩步推進。其中一部影片,通過講述廣西防城港京族姑娘的愛情故事,傳播京族文化,展示廣西的文旅資源。另一部電視連續劇計劃于今年5月開機,以超級工程為背景,講述內地水利工程建設的故事。她和團隊精心打磨,籌備至今已是第五個年頭。
張翠珊認為,這些影視劇取材于民族文化等,非常有意義。“國家發展給青年提供了廣闊舞臺和機遇,我們是受益者,有責任為講好中國故事出一份力。”
為了做好影視策劃,摸索內地環境及制度,尋求當地支持,張翠珊在廣西、湖北、云南、北京等地奔走,探索各地獨特人文風光,力圖將更多本土題材搬上銀幕。每當采風遇到感興趣的題材,她就會走進圖書館,閱讀歷史文獻,搜集更多資料,與創作團隊一起研究討論。
“小時候只知道桂林山水美,不知道桂林的每座山都有名字,還有美麗傳說。這些傳說故事是影視創作非常好的素材。”張翠珊告訴記者,近日的一次采風,刷新了她對桂林的認知,給了她靈感。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印記,在張翠珊看來,中國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絢麗多彩,可挖掘的影視題材不勝枚舉。影視作品如何將傳統文化演繹出新鮮感,值得細細琢磨。
“有了合適的題材,要通過何種形式來呈現,是電影、短劇、動漫,還是電視劇?這些都需要考究。”入行不足五年,還是“新人”的張翠珊,每天會看大量的行業資訊,了解影視行業的新動向,并與同行保持聯系,向他們學習。
從小在香港長大的張翠珊對港片港劇有著特殊情感。“港片興旺有它的時代背景和成功經驗,我們可以取之精華。更重要的是了解當下中國國情和當代審美追求,用光影藝術激活中華文化的生命力。電影《滿江紅》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張翠珊說。
目前,張翠珊所在團隊正在著手寫兩部劇本,一部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西梧州藤縣獅舞為主題,另一部則是緬懷、致敬中國“激光陀螺奠基者”高伯龍院士。
對于未來,張翠珊表示將繼續扎根內地,深耕影視行業。她希望能將更多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視作品推向海外,讓更多人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