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湖南省各級廣播電視機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指示精神,始終聚焦“國之大者”“省之大計”,找準定位,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和媒體融合傳播優勢,在加強內容建設、探索平臺搭建、創新傳播策略等方面賦能鄉村振興,貢獻廣電力量。
一、加強內容建設,筑牢鄉村振興文化基石
一是強化主題宣傳,營造鄉村振興強大輿論聲勢。全省各級媒體平臺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宣傳報道,采取新聞報道、專題專欄、公益廣告、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多種形式,做好鄉村振興專題節目策劃和播出,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加強鄉村振興宣傳,形成強大的輿論聲勢。湖南臺《湖南新聞聯播》《午間新聞》《全省新聞聯播》《經視新聞》等主新聞欄目開設《鞏固脫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消費幫扶助振興》《萬名干部聯萬企》《鄉村振興》《穩經濟促發展》等專題專欄,播發《湖南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系列措施出臺》《湖南出臺促消費持續恢復若干措施》《省商務廳等五部門開展消費幫扶活動目標:實現農產品交易額10億元》《湖南:消費幫扶促增收》等稿件,第一時間關注幫扶相關政策舉措,生動呈現湖南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后,繼續加大幫扶力度,通過建立幫扶長效機制,促進脫貧群眾和農村低收入人口持續穩定增收的顯著成效;邵陽臺在《邵陽新聞聯播》《三區播報》《954新聞》《經廣新聞》等欄目中,開設《同心奔小康》、《遇見小康》、《鄉村振興進行時》、《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專欄,共播發鄉村振興等相關稿件800多篇次,全媒體、全方位展示了鄉村振興工作的亮點成效;衡陽縣臺在《蒸水新聞》欄目開設“鄉村振興”系列專欄,先后發稿683條,攝制了《鄉村振興讓群眾唱“主角”》等6個工作電視專題片,激發了當地群眾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創造性。
二是突出精品創作,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引領。媒體平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加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選題規劃和創作引導,做到選題、腳本、拍攝、后期制作等全環節精心打磨,不斷創作推出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和鄉村振興實踐的精品佳作。大型主題宣傳系列節目《中國糧·湖南飯》由23集系列報道、1臺特別節目組成,通過一個月“新聞大片+主題晚會+融媒傳播”組合拳方式,集中展示了湖南14個市州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穩定主糧生產的代表性案例,和湖南在農業領域取得的豐碩研究成果和重要貢獻。報道始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食物觀”理念,充分挖掘湖南推動農林牧漁全產業鏈發展壯大、充實“菜籃子”“果盤子”“油瓶子”“茶罐子”、豐富百姓餐桌的有力舉措和經驗做法。常德臺開設《沅澧百鎮千村行》電視專欄,攝制100個鄉鎮圍繞產業發展,大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取得的典型經驗,描繪常德各鄉鎮在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引發了全市強烈共鳴。該專欄節目被省局授予“湖南省2021年度廣播電視創新扶持節目”。郴州桂東電視臺聚焦百姓所需、所盼、所想,成功打造了“幸福的味道”“主播說黨史”“桂東我來拍”等多款爆款節目。其中,《幸福的味道》獲評湖南省2022年廣播電視創新創優扶持節目。
三是注重品牌效應,擴大鄉村振興影響力。注重培養一批有特點、有品牌影響力的欄目和專題。湖南廣電集團每年春節期間都會推出《新春走基層》系列特別節目,集中力量重點打造呈現鄉村振興新亮點,下屬頻道頻率也會各自策劃推出“新春走基層”主題系列報道,爭取將《新村走基層》品牌效益最大化。2022年推出《新春走基層·新山鄉巨變》特別節目,生動展現益陽年俗文化特色和鄉村振興成果,共發布相關作品及各類節目預熱短視頻、宣傳片656條次,全網點擊量超1億次。2023年推出的《新村走基層·相遇隆回》特別節目,聚焦隆回當地的民俗、歷史、文化、風光等元素,結合當時火爆全網的歌曲《早安隆回》,回答“隆回在哪里”、“隆回怎么樣”的世界關注,以全面反映隆回精神風貌和湖南鄉村振興成就,展現新時代中國鄉村的煥發的勃勃生機。全網累計點擊量突破1.5億人次。常德臺在常德河街建成常德品牌•中國品質生活館,集中展示農產品品牌,通過廣電全媒體平臺講好常德品牌故事,2022年實現線上幫扶產品銷售2000萬元,線下銷售過百萬元,培養300多名鄉村振興領軍人物,建立直播帶貨基地5個。2022湖南省鄉村旅游節主會場形象片《“香”約江永》,采用全新的創作思維和拍攝制作手法,清新淡雅、娓娓道來,與江永這座最美小城的風格完美相融。在2022年湖南省鄉村旅游節上首播引起轟動,同步在“瀟湘會”視頻號、永州新聞網、學習強國等多個新媒體發布,被網友盛贊為走心的鄉村文旅大片。
二、搭建融媒平臺,打造全矩陣式立體傳播
一是理順機制,適應鄉村振興融媒時代要求。在人才培育機制上,湖南廣電媒體注重“鄉村融媒人”的培訓與實踐,注重運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資源,為鄉村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如株洲市舉辦的“技能天下”職業技能網絡直播大賽,就特別設立了鄉村振興競賽工種,提升了百姓農業技能水平。在收益激勵機制上,注重“能者多勞”“優者優勞”,使得主流媒體既能夠培養又能夠長期留住優秀的鄉村融媒體人;在市場開發上,推動產業、內容與技術全維度聯動,全力助推鄉村振興。
二是整合資源,搭建融媒體矩陣。各級廣電媒體注重建立新媒體平臺傳播矩陣,積極整合綜合頻道、農村廣播“村村響”、智慧電臺、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號、新聞網、APP等平臺形成融合傳播平臺,構建多樣化的傳播形式。依托融媒體矩陣,打造多元化、矩陣式宣傳模式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推動鄉村產業發展。
三是構建“主流媒體+電商”平臺。通過媒體與電商直播平臺的跨界,短時間內迅速將直播帶貨三要素“人”“貨”“場”合而為一。在首屆湖南旅發大會百人直播系列活動中,“芒果振興云超市”直播平臺涵蓋云超市小程序、抖音、淘寶等,全網總銷售額達1487.443萬元。云超市張家界特色美食直播專場,在線觀看超6萬人次,點贊63.31萬。而在益陽市旅發大會直播大事件活動中,上架安化農特產品503個,直播4小時觀看97.3萬人次,點贊187.6萬次,線上線下銷量近10萬元。
三、創新傳播策略,提升傳播效能
一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注重受眾培養。根據用戶需求和興趣來確定宣傳重點,增強傳播效果。比如臨澧和澧縣的廣播節目《農技在線》和《澧洲農事》針對農民等特殊群體制作,緊貼農村居民特點,融合歌曲、相聲、小品、評書等藝術形式,為農民普及農技,為產業指引方向。再如免費觀影、周末大舞臺等鄉村振興相關文娛節目的展演及演出活動,均提前一周在各媒體平臺進行預熱宣傳,并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用戶行為和反饋,調整傳播策略,提高用戶參與度和粘性。在推進智慧廣電服務鄉村振興中,積極開展直播帶貨職業技能競賽,拓寬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培訓電商直播、鄉村網紅等,為鄉村發展培養各領域的人才。2022年,益陽市旅發大會期間,益陽臺執行團隊從直播人才培養方面入手,協助益陽市政府開展“百企上線”短視頻直播訓練營,為益陽市百家企業的60余名直播人才教授直播技巧、流量變化應對等專業知識,提升直播能力。2022年以來,永州臺聯合相關部門已圓滿舉辦四季直播帶貨職業技能競賽,已累計帶動就業5500余人,帶動全市特色產品銷售4000多萬元,讓百余個永州特色的農產品、文旅等產品破圈出圈,走向全國。
二是利用各媒體自身優勢,多渠道發力。不同類型的媒體在宣傳報道時會有各自的優勢。利用廣播電視時效性強、受眾范圍大的優勢,推出鄉村振興系列欄目。湖南衛視推出的系列直播節目《2022湖南早稻生產直播三部曲》通過“忙春耕”“趕插秧”“搶夏收”三場電視直播,全方位展現湖南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全省上下齊抓共管糧食生產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生動實踐。三場直播收視均排名省級衛視同時段第一,推及觀眾4600萬人次。利用村村響覆蓋廣,收聽率高的優勢早中晚播發鄉村振興方面的政策法規、致富典型以及農村種養殖知識等,打通鄉村振興政策傳遞、服務為民的“最后一公里”。利用APP、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開展助農公益直播,幫助農戶銷售粽子、蜂蜜、水蜜桃、柚子、臘肉和土特產等優質農產品,不斷拓寬農特產品銷路,提高產品經濟效益。湘潭縣臺開展公益直播活動10余場,線上直播帶貨、直播帶崗備受歡迎,首屆“云賞鳶尾,魅力排頭”線上賞花直播活動吸引網友40余萬人,湘潭縣第三屆房博會線上看房平臺促成近10億銷售額,“蓮鄉里手”志愿服務開幕式直播,參與直播活動人數達歷史新高等等。
三是注重科技賦能,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徑。實現媒體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關鍵。5G智慧電臺勇于探索“內容+科技”“文創+科技”廣播電視發展新路徑,自主研發掌握推廣智慧廣電核心技術,將傳統電臺播出技術與5G通信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云端技術相結合,創新“鄉村振興”節目IP,攜手全國百家電臺聯合創作融媒體報道《我的鄉村我振興》,圍繞“黨的二十大”和“鄉村振興”主題,以“音、視、文”等形式,充分展示新時代農村的偉大變革。持續推出《土地的饋贈》《每日農事》《農技在線》《農業二十四節氣》《幸福鄉村生活》等節目,將惠農政策、相關法律、農業知識等送到田間地頭、農民心里,讓文化傳播觸角不斷向廣大農村延伸。
來源:湖南省廣播電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