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綜藝市場異常紅火。先是騰訊、愛奇藝等視頻網站不約而同地發布扶持網絡綜藝節目的相關計劃。緊接著,《奇葩說》第3季、《約吧!大明星》《哇!大學生來了》等擁有專業制作團隊、強大明星陣容、高額制作經費和廣告收入的大型網絡綜藝節目紛紛上線,點擊量急劇攀升,與節目相關的話題頻頻成為輿論焦點。身處高熱度的產業環境之中,網絡綜藝節目好像一下子擺脫了山寨草根的刻板印象,迎來了“大片時代”。然而,網絡綜藝的進化如何實現從量變到質變?其發展還存在哪些問題和隱患?這些問題值得關注。
大投入改變格局
“近年來,網絡綜藝呈現出制作經費從低到高、節目類型從單一到豐富的發展趨勢。”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節目部副主任龔禹霖介紹,早期的網絡綜藝缺乏專業制作人才和經費,大都以低門檻的脫口秀形式存在,比如《大鵬嘚吧嘚》《曉說》都是一臺攝像機、一把椅子、一個主持人就搞定。直到2014年,節目版權價格迅速提高,各大視頻網站為緩解“節目荒”,開始加大對自制節目的扶持力度。
“大體量、大制作、大明星已然成為2016年網絡綜藝節目的標配。”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青年學者朱傳欣指出,騰訊視頻從今年起,每年投入10億元用于網絡綜藝孵化;《奇葩說》第三季的招商額超過3億元;一些節目的制作成本達到億元級……在資本聚集網絡綜藝的時候,資源的聚集效應也進一步凸顯,更多擁有豐富經驗的傳統電視人,甚至是握有雄厚資源的衛視頻道加入戰局。做過《爸爸去哪兒》的謝滌葵、《奔跑吧兄弟》的總制片人俞杭英等紛紛投身網絡綜藝制作;阮經天、陳赫等影視明星成為《約吧!大明星》等網絡綜藝節目的嘉賓;湖南衛視開辟芒果TV作為新陣地,密集推出《明星大偵探》《香蕉打卡》等節目……傳統電視的制作團隊、主持人、合作藝人等內容優勢正在流入網絡綜藝領域。正如暴走漫畫創始人兼CEO任劍所說,資本來了,正規軍來了,明星來了,網絡綜藝規模裂變的風口已至。
優質內容供給不足
騰訊視頻綜藝部總經理馬延琨介紹,據今年一季度各視頻網站財報,網絡用戶觀看綜藝節目的占比達到57%,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但在所有網絡上播出的綜藝節目中,播放量前20位的節目占有80%的流量,說明優質內容稀缺。對這一現象,朱傳欣直言,在當前階段的網絡生態和產業格局下,網絡綜藝節目的商業價值大于審美價值、產品屬性強于作品屬性、市場邏輯指揮節目創作,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一系列問題:跟風扎堆現象嚴重,風格大同小異,質量良莠不齊,缺乏真正具有影響力和生命力的精品。
“有些制作者社會責任意識不到位,唯播放量是從,為了迎合年輕網民的口味,而片面追求好玩刺激,過于依賴明星和話題效應,導致網絡綜藝出現過度娛樂化、低俗化的不良傾向。”龔禹霖說。對此,米未傳媒創始人馬東認為,網絡綜藝要承擔維護公序良俗的社會責任。再大的舞臺也有邊界,好的舞者應該充分利用這個舞臺,用有思想深度和藝術魅力的作品贏得各界的掌聲。
發展要靠創意創新
“有別于電視綜藝的收視群體,網絡綜藝大都集中火力猛攻年輕網民。”龔禹霖說,從2016年各大視頻網站公布的節目計劃可以看出,未來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趨勢主要以三大類型為主,諸如美食、高校等生活服務內容;能夠滿足吐槽需求的言論類節目;才藝選秀、音樂游戲等娛樂互動類節目。朱傳欣認為:“網絡綜藝雖然題材類型的側重與電視綜藝有所不同,但絕大多數網絡綜藝節目并未擺脫傳統電視節目的觀賞模式和慣性思維,仍停留在對電視綜藝模仿改造的低級階段。除了在節目題材、話語方式、表現尺度等方面有所突破外,尚未出現一個完全立足互聯網環境、真正發揮互聯網特性的網絡綜藝節目。”
龔禹霖打了個比方:“中國式電影大片曾走過一段彎路。從《無極》《夜宴》到《墨攻》《滿城盡帶黃金甲》,這些作品雖然力邀一眾當紅明星出演,營造視效上的感官盛宴,卻因思想內涵蒼白、藝術品位平庸而為觀眾所詬病。現在的網絡綜藝大制作一如當年的中國式電影大片,一味靠陣容和制作堆積,卻缺乏創新精神和藝術堅守。相對于大片化,網絡綜藝節目更應該向精細化方向發展。網絡具有試錯成本低、播出平臺廣的優勢,創作者許多靈光一現的點子以及來源于生活中一些小而美的創意,都可以在網絡綜藝領域找到合適的生長土壤。與其將資金和精力用于邀請明星、豪華制作,不如著力創新。只有抓住受眾心理需求、結合當下社會特點、思想內涵深刻、藝術質量高超的原創節目越來越多,網絡綜藝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大片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