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景點人潮洶涌,商圈街區熱鬧非凡,社交媒體持續刷屏……這個春天,南京以特別的熱度躋身“新晉網紅城市”,隨處可見的“人從眾”,為這座城市注入更多春天的氣息和新鮮的活力。
南京忽然“火”了,不少網友評論稱“一貫低調的南京,終于藏不住了”“南京不是網紅,因為她在千年前就已經紅了”。的確如此,南京“火熱”的背后,固然離不開社交媒體和傳統媒體“總要來趟南京吧”“發現極美南京”等的推介和加持,但本質上是厚積薄發、細水長流的必然結果。無論從城市的文化底蘊、經濟實力,還是氣質品位、環境顏值等各方面,南京都是一座“早該紅了”的城市。不止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揚州……都乘著春光火爆出圈,整個江蘇一片“紅”,我們身邊許多熟悉的地方,正悄然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
“網紅效應”為城市引流聚氣、拉動經濟的能量不容小覷。以長沙為例,每逢節假日,大多數網紅店鋪都會排起長龍,茶顏悅色家家爆滿,文和友曾排號超3萬桌。今年江蘇攜“網紅”之勢,機票、酒店預訂量,分別位居全國第五和全國第三。“網紅”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可讓城市瞬間獲得海量曝光度,既能直接帶動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產業實現爆發式增長,還能為本地就業群體提供大量崗位,顯著提升城市關注度、知名度和影響力,有助于城市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獲得領先優勢。
用好“網紅效應”,既要趁熱打鐵、乘勢而上,把線上流量有效轉化為現實紅利,更要以此為契機,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將“流量”變“留量”、“網紅”變“長紅”。“網紅”標簽其實是把雙刃劍,此前一些城市成為“網紅”之后,暴露出不少問題,比如大量人口瞬間涌入,而相應的城市設施建設容納度不足,景區分時預約、預警預報機制不完善,導致游客體驗欠佳、秩序混亂等,令游客留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負面體驗,反而于城市形象不利。要解決這些問題與挑戰,讓游客暢玩、讓居民安居,城市的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治理必不可少。同時,要以“網紅效應”帶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各個環節,將線上流量轉化為真正的城市競爭力,最終形成人才、資金和產業集聚效應,這才是“網紅城市”該有的“自我追求”。
城市如美人,“網紅”是“皮相”,內在才是“骨相”。一座城市的魅力,來自于其獨特的氣質、文化和精神。缺了這個核心因素,再大的“流量”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拿南京來說,頻頻“出圈”的并不僅是“總要來趟南京吧”。紅綠燈的“大頭特效”,不僅“大”,還很“暖”;眾多知名景點,大多是免費的;“小店計劃”,打造煙火氣、文藝范十足的特色店鋪;“寧青驛站”,為來寧求職青年免費提供住宿……這啟示我們,“網紅”的背后,是城市人文情懷、發展理念、治理溫度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形塑的結果。城市的熱度和口碑,源于自然之美、風物之美,更源于人文之美、精神之美。
“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熱度之“熱”、流量之“流”,可能來得快也去得快。將流量變成“留量”,讓熱度留下余溫,既要打響城市品牌、刷新城市顏值,也要提升城市品質、潛心修煉內功,使得“網紅江蘇”既能滾涌若潮,也能靜水流深。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