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他是鐵面無私的包青天,是義薄云天的單雄信,是威中帶憂的姚期,是“揮長劍掃六合壯抒襟抱”的曹操……很多人因為他走進京劇、愛上京劇;舞臺下,他嘔心瀝血繼承、與時俱進創新,還嘗試短視頻網絡直播演出,傾心盡力推廣京劇。他就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孟廣祿。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DNA和長相,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弘揚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作為文藝工作者,就是要唱響時代主旋律。”兩會前夕,孟廣祿接受采訪時說。這位裘派名家一直以來最關心的,就是包括京劇在內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是守根、鑄魂。”
在孟廣祿看來,文化傳播,平臺渠道很關鍵,“好的渠道可以大大拓展傳播的廣度、寬度和深度。”他發現,近年來,抖音等新平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觸并喜歡上傳統文化,這是好事,他自己也會抽空在短視頻平臺上唱一段。今年兩會,這位來自天津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副主席倡議“國家繼續加強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用好直播這類新平臺,點燃青年群體的傳統文化熱情,為文化傳承培育有生力量。
“自己國家的藝術原來這么好!”
很多戲迷發現,2018年11月起,孟廣祿就有了抖音號。他推出的第一個短視頻,是演唱一段他自己非常喜歡的《菩薩蠻·黃鶴樓》。視頻一經推出,后面的評論幾乎是清一色的“驚喜”:
”這真的是孟老師的號嗎?您唱的《鍘美案》我手機里一直保存著!我是九五后。”
“您這華麗的高音!倍兒棒!聽著就是享受!看過您的好多次演出,支持您!您的鐵粉!”
“孟老師,聽到你的聲音激動得掉淚。我是德州的,2016年年底去長安大戲院看過你的演出。”
“感謝抖音!感謝孟老師。讓我們喜愛京劇的人在偏遠地區也能聽到這么精美的唱段。”
“沒想到能在抖音看到孟老師,就是您的《雙投唐》讓我把京劇當成一種愛好。”
……
此后,他演唱的《秦香蓮》《打龍袍》《刺王僚》《姚期》等短視頻片段陸續推出,都收到了眾多點贊和轉發。
孟廣祿說這些短視頻多半是他的助理幫推的。作為天津市文聯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他確實太忙了,“我也一直在學習怎么做短視頻”,他還是一如既往地謙遜。
除了舞臺演出片段,孟廣祿的短視頻里還有他排練、溜嗓、臺前幕后的花絮等,非常接地氣。目前,他的抖音號有10萬粉絲,43.4萬贊。
“孟老師是我七歲兒子的超級偶像!他每天都在聽您演唱的《探陰山》,簡直入迷了。”
“老師,您罵羅成的時候,我恨不得上去給他一電炮兒!”
21歲的網友“@終日夢為魚”寫道: “因為廣祿叔的《鎖五龍》喜歡上京劇。廣祿叔叔的單雄信,氣勢和唱腔簡直把我震驚了,自己國家的藝術原來這么好!”
忙里偷閑,孟廣祿也會與戲迷們互動,他的回復也總是透著滿滿的真誠與謙虛。
孟廣祿說,網絡確實非常重要。他自編自唱的京劇歌《眾志成城抗疫情》上線僅一天,在抖音的瀏覽量便達到20多萬,這在過去是不能想象的。還有一次他去貴陽演出,主辦方對演出進行了網絡直播,竟然有30萬人在看。
他感嘆,一場劇院演出,只有幾百上千人能看到,而一次網絡直播,則能讓觀眾數量以超速度呈現爆炸式增長。“網絡直播架起了我們與觀眾、傳統文化與百姓的橋梁和紐帶。這樣的方式,我愿意多嘗試。”
新平臺打開傳統文化傳播的新局面
“傳統文化傳播,事關社會進步與文明傳承,只有得到社會廣泛關注,吸引傳承人、大眾、各類新平臺都參與到其中,得到青年一代的喜愛與發揚,才能永葆生命力,實現傳統文化的 ‘活態傳承’”。孟廣祿說。
他是有感而發。
很長一段時期,傳統文化多是“半沉寂”狀態,多留存于博物館、老照片、傳統節日、老劇場、中老年群體中,即使得到扶持并形成一定傳播,也常常脫離群眾生產生活,屢屢出現戲曲電視節目收視率低、民樂難尋傳承人的窘境。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平臺的興起,一些戲曲、書法、國樂從業者走進直播間,在小屏的另一端亮嗓表演并和觀眾交流互動,打開了傳統文化傳播的新局面。
以抖音平臺為例,過去一年,抖音傳統文化類演出開播場次同比增長205%,主播總數同比增長157%,打賞收入同比增長375%。其中,抖音戲曲直播超過80萬場,累計看播人次超25億,場均觀眾3200人次,相當于每次戲曲直播都是一場中型演出。據統計,這些戲曲類主播收入同比增長232%。已經開通直播的戲曲中,73.6%獲得過打賞。直播間已經成為傳統文化展演的新舞臺。
不過,新平臺掀起國潮風的同時,孟廣祿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比如,一些傳統文化傳播者缺乏“網感”,不大掌握直播語境,不了解人們的需求變化,展示的內容缺乏創新沒有與時俱進,難以引起青年網民的興趣。還有就是主播們往往各自為陣,難以全面展示一個地區具備鮮明地域特征、民族特點、時代特色的傳統文化風貌,難以在大眾群體中形成有深刻記憶點的品牌形象。
如此種種,說明在傳統文化與新平臺的對接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繼承中創新 在創新中傳承
在孟廣祿的一段名為“戲劇,我心中的信念”的短視頻里,他邊勾臉、換裝,邊說:“我把每一場演出都當第一場那樣認真,因為我們干的不是工作,是事業。我們要讓每一個人,每一個第一次看的人,能發自內心地說‘真好’!得有這種心理,要把觀眾攬在我們懷里,那才是對事業的尊敬”。
孟廣祿認為,傳統文化的網絡傳播同樣要用心、要有使命感,要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傳播者要用高雅、高品質的直播方式,呈現傳統文化中的優質內容,并在傳播過程中進行大力創新,使其更加貼合當下的社會發展語境,吸引大眾的關注,幫助網民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過程中回溯歷史,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他主張先繼承后創新,要鼓勵青年一代對傳統文化的個性化解讀和表達:傳統文化的傳播群體,不能局限于戲曲藝術家、傳承人、從業者,要吸引更廣大的青年網民,用網絡化的青年語言,實現具備現代生活氣息的傳統文化的再創作,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
眼下,點開短視頻平臺可以看到,不少傳統文化傳承人成為了文化主播。他們在傳播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憑借自身技藝進行直播展演,被網民點贊、追捧,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孟廣祿認為,傳統文化也是依托于人的文化,傳承人的培育直接對傳統文化未來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優秀的主播獲得肯定,增添了他們繼續進行傳承的底氣和動力,也有助于宣揚傳統文化產業良好的發展態勢,以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傳承陣營。
他還建議各地文化旅游局、非遺保護中心、傳統文化機構、傳承人等各領域要深度合作,促進傳統文化產品的品牌打造。如打造線上課程、組織線下培訓,為傳承人提供專業的傳播能力指導與教學,以掌握新的傳播手段和傳播媒介,增加傳承人在知識產權保護、品牌建設方面的知識儲備,促使他們擁有讓傳統文化產品跨界的能力。
“伴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認同感會越來越強。而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戲曲藝術正煥發著新的生命力。”孟廣祿滿懷信心地說,“未來,我們的傳統文化一定會大放異彩!”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