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動畫百年致敬之作,《中國奇譚》以超過2億的播放量完美收官?!吨袊孀T》的“出圈”也讓網友們重燃了對國創動畫的期待與信心。光明網邀請《中國奇譚》總導演、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教授陳廖宇,共同探討中國動畫新百年,如何深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文字實錄】
光明網的網友們大家好,我是《中國奇譚》總導演陳廖宇。
如何用當代語境講好古典傳奇故事
《中國奇譚》是兩個詞構成。一個是“中國”。我們希望我們的表達,我們的片子傳達的意境,它具有中國文化的特性。“奇譚”就是我們希望我們的內容、我們的故事,它具有幻想的色彩、傳奇的色彩。去年正好是中國動畫100年紀念的一個節點,所以我們這個創作可以看成是對中國動畫百年的一個致敬。
如果給《中國奇譚》從我的角度打一個標簽的話,應該是在中國文化語境下多元化的動畫創作。我們有很好的傳統文化,有很深的傳統文化。如果我們作為學術研究,我們可能是要去遵循很多嚴謹的東西。但是我們作為動畫的創作,面對廣大觀眾來說,你要考慮到今天的觀眾,他要看到更新的東西。我舉個例子,比如說《鵝鵝鵝》,大家看到《鵝鵝鵝》的時候能看到這個審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來的,但是《鵝鵝鵝》的畫法是很西式的,它實際上是一種鉛筆素描式的畫法。它是運用了傳統文化的手法、元素,創造的是當下的東西。包括我們的定格動畫《玉兔》,《玉兔》大家聽到這個題材,跟月亮、跟嫦娥、跟我們傳說中的玉兔有關系。那么放在今天的語境里,我們就賦予它具有科幻色彩的一個故事。那都是今天語境下的東西,但又有傳統文化的元素在里面。

彈幕和網上互動如何改變動畫創作
互聯網帶來的作者和受眾之間的這種即時的互動性,我覺得確實是一個改變我們創作的一個新事物。比如說彈幕。每一個最具體的觀眾表達的最具體的意見,都在最短的時間內被你看到、接收到。所以對于創作者來說,你就會覺得這個作品不再是一個你創作完、發布了,就結束了的一個作品。而是你發布了的時候,作品的另一段歷程才剛剛開始。所以我們要花很多時間坐在那看觀眾的留言,甚至我們的作者要去回答觀眾的留言,它也是一種溝通方式,我覺得也挺好的。
以前在電視上看一個作品,或者在電影院看一個作品,大部分作品觀眾都是看一遍。那么在互聯網上觀看方式有一個改變,那就是我可以看很多遍。我無論是出于喜歡,甚至說我出于找毛病,我都可以反復看,我可以停下來看,我可以把一個局部放大看。那么這些東西都意味著,你的作品經受著更公平的考驗,沒有僥幸。這事越來越客觀,越來越及時。所以我覺得這方面比對這個作品褒貶本身,給我帶來的震撼是更大的。那么在未來的創作中,這些信息都會成為我們總結也好,改進也好,思考的一個重要的信息。
尊重創作,讓中國傳統文化在繼承中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里有很多很好的東西,但是傳統文化不應該只是放在博物館里的文物,它只是寫在古書上的記載,它只是某種文化標本。它應該變成一種可以為我們所用的文化營養。
我打過一個比方,傳統文化特別像我們夏天的時候有一個公益活動。就是有人在馬路邊放了一個冰柜,在里面放了很多水。路過的人,你可以免費拿一瓶喝。我覺得那個很像傳統文化。有人是只在里頭拿一瓶喝,還有很多人會,我今天拿了一瓶喝,明天我覺得我要把這個事傳遞下去,我就拿了一箱水,或者更多的東西,把它放到冰箱里面去。那么我覺得這個行為很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我們不能一說到傳統文化,我們只看到的是我們去拿,我們去用,其實我們更多的是對于未來的我們的后人來說,我們也會變成傳統的,那我們往這個傳統的冰箱里頭,我們放進去了什么東西,那我們就是用今天的認真地,真誠地尊重當下,尊重觀眾,尊重自己實實在在的創作,去豐富這個箱子里的內容。當然了,經過時間的洗禮,沒有價值的東西自然會被洗掉。你創造的哪怕有一丁點有價值的東西,不同的作者一點點往里放,那么對于我們后人來說,他拿到的就不是一個截止于某個時代的固定的所謂的傳統文化。我們今天受益的傳統文化也是這樣,也是我們的前人,不是截止到哪一代,一直到一代一代所有的人,那我們也是其中一代。所以我覺得我們除了繼承,我們就立足當下,去真誠地創作,認真地創作,為這個傳統文化也增添一點點磚和瓦。我覺得這個可能是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一個立足今天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態度。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