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6000萬個非遺數字藏品,在2023年“集五福”活動中被領取收藏
與時俱進的中國民俗大步邁入網絡時代,在互聯網技術與平臺的助力下,中國民俗正走向傳承與發展的新階段。
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民俗,快步進入了網絡時代
民俗是人類不同群體間一種穩定的交流模式與行為模式,由于民俗文化的相對穩定性,所以能夠負載文化傳統,助力形成穩定的社會秩序與文化認同,在政治、經濟、藝術和信仰等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民俗的形成一般都有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積淀,世代相傳,所以民俗的群體認同感強。民俗都是生活化的,吃喝穿住形成的生產技藝與消費習俗,生老病死形成的人生禮俗,四時節慶形成的社會風俗,神話傳說與表演藝術,地方景觀與民間信俗等,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在默默地傳承我們的文化傳統,支撐著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變化同樣也是民俗的特征之一。穩定與變化看起來是矛盾的,但在民俗的世界里,二者卻是統一的。民俗的穩定性是漫長的文化選擇的結果,在不斷變化的世界里,民俗不斷調整自我,不斷進行選擇和適應,最終沉淀下來的是最合適的精華。民俗的變化是人類的學習創造特性決定的,人類的進步是不斷學習的結果,民俗也是一樣。

云拜年被票選為21世紀“新四大年俗”之一,圖為2021年在江西的胡先生一家在福建工廠留守過年時給千里外親友視頻拜年 來自中國新聞圖片網
上個世紀后期興起的互聯網技術,使得傳統文化習俗面臨著新挑戰。信息變得無所不在,民俗的一致性被高度的個性化替代,民俗的傳統性、群體性,也被互聯網的即時性、個體性在一定程序上所消解了。這就是技術的兩面性,一方面給人類帶來極大的便利,一方面也給社會帶來需要求解的新命題。正如《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帝所說,我們應該樂觀擁抱數字化時代,應該看到互聯網將更好地造福人類。民俗的變遷與時代同頻共振,也會在時代浪潮的助推下煥發生機,這是民俗的特性與使命。
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日均上網時間達到4個小時以上。網絡時代就是我們的現時代,民俗也正式進入了網絡時代,激發出更大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
互聯網三種敘事形態,建構新時代新民俗傳統
曾經有人驚呼,互聯網網頁主體都是英文信息,全球中文的網頁連15%都不到。但我們很快發現,互聯網的國學資源、民俗資源不斷增長。同時,互聯網平臺正沿著“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路徑,參與建構新時代的新民俗傳統。
互聯網平臺以極為豐富的形態,呈現傳統民俗的信息;也有很多的創作者,以直播或短視頻的形式講述民俗故事,演示民俗形態。網絡教你民俗,從網上學民俗,已蔚然成風。
互聯網民俗與日常的民俗敘事一樣,都存在三種敘事形態。

2023年1月,超4億人次涌進支付寶五福官方直播間,看文化學者介紹插花、茶藝、中國妝、漢服等中國傳統民俗,圖為直播中介紹漢服穿法,此系列直播的學術指導為文匯專家團
第一是互聯網民俗的語言文字敘事,告訴你如何傳承民俗傳統。通過網絡了解民俗知識的重要性不在于其正確性,而在于對于民俗行為的選擇和關注。如百度發布的《兔年新春熱搜大數據》顯示,“春節風俗有哪些” “新春祝福語”等進入網友最關心的搜索排行榜前十,互聯網已成為人們觸手可及的“民俗百科全書”。
第二是互聯網民俗的儀式行為敘事,引發觀眾參與,形成當代重要的民俗實踐。這類敘事往往提供視頻范例,有的是錄播教程,有的是網絡直播,使民俗技藝的手把手講述更具實用性與廣泛性。如2022年抖音公布數據,過去一年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視頻數量增長188%,許多瀕危非遺通過短視頻平臺重獲關注;2023年1月,也有超4億人次涌進支付寶五福官方直播間,看文化學者介紹插花、茶藝、中國妝、漢服等中國傳統民俗。
第三是互聯網民俗的圖像與物像敘事,滿足了人們的民俗需求和鄉愁。互聯網海量存在的民俗圖片、民俗繪畫等,便于人們使用;互聯網還提供“民俗小物件”等文化產品的線上賣場,讓民俗文化重回當代日常生活。如2022年淘寶平臺上的非遺店鋪數就超過了3萬家,消費者規模已達到億級。
總之,民俗敘事的三種立體形態,以極大的便利為大眾提供相關民俗服務與信息。互聯網正成為民俗復興的重要助推力量。
熱鬧+時尚:AI畫兔、數字人拜年、領非遺“福”字
與互聯網零散自發的民眾講述不同,更值得鼓勵和倡導的,是互聯網平臺主動承擔民俗傳承的使命——從最初的民俗營銷,到參與構建民俗生活樣態,再到助力民俗經濟逐漸升溫,推動著傳統民俗迸發出新的活力。
春節年俗是傳統民俗最為耀眼的時間,近年來不少新年俗持續涌現,如集五福、云拜年、搶紅包、全家游就被票選為21世紀“新四大年俗”。可以說,依托于互聯網技術與平臺而生的新年俗,正重塑人們的過年方式,在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中帶來了新氣象。
2022年《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就顯示,69.6%的受訪者會使用發微信、視頻連線等方式,作為拜年的主要方式。對于云拜年,69%的受訪者認為年味兒并不會變淡,而是會增強。
2016年支付寶推出“集五福”活動,成為最受國人歡迎的新年俗之一,今年則新增了三大科技感玩法:AI畫年畫、化身數字人拜年、領非遺“福”字藏品。

支付寶“集五福”AI年畫
網友臨摹輪廓,系統便可基于AI樣本學習創作出年畫“兔”。最終,全國人民用AI畫出了2.8億只“福兔”,五花八門的兔子住進了大家的手機里,樂趣萌生,熱鬧非凡;
也有超1億人在“福氣樂園”化身數字人,互相拜年、換福卡,點燃了1000多萬場的數字煙花,觀看了2000萬次的數字舞龍舞獅;
此外,還有超過6000萬個非遺數字藏品,在用戶合成福卡后被領取收藏。這些永久留存在區塊鏈上的“福”字,設計源自唐三彩、青石玉雕等12項國家級非遺技藝,讓集福變成一次帶有年味兒的文化傳承。
網友評論:在這個數字世界里,整個宇宙仿佛都在為中國年而歡騰。科技感十足的新玩法,讓年輕人和數字愛好者“嗨”起來,也為民俗拓展了新的傳播空間與呈現形式。
網絡民俗廣受公眾認同,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網絡支付與安全風控技術、圖像傳輸與識別技術、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能承受海量網友的參與且不斷創造新玩法,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民俗要推陳出新,不是簡單地將民俗文化搬到互聯網上,依托科技創新為其提供拓展空間,才能真正讓民俗走向大眾、走向未來。
互聯網平臺持續開放,助力民俗經濟
網絡民俗與互聯網平臺如同是一對孿生兄弟。手機終端在手,用戶每時每無刻都可與互聯網連結,形成自然的習慣并產生黏性,隨時隨地可用手機參與民俗實踐。同時,這些網絡民俗并非無中生有,而是傳統的延續,在網絡世界以一種新的形式生存,其文化內核還會變得更加堅實。
更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平臺已成為民俗經濟的重要推手,能拉動文化產業發展,更好助力實體經濟。
網購年貨的新民俗,就極大帶動了春節期間的公眾消費。如2022年12月啟動的天貓年貨節,就推動年貨、兔年拜年服飾等成為熱門搜索詞;2023年貨節開始一周后,京東上“年貨”作為熱搜同比飆升226%,“煙花”的搜索量更是上漲248倍。

2023支付寶“集五福”活動推出上海限定的“定制福”,居民在家門口掃一掃就能獲得 來自周到App
支付寶“集五福”活動,也成了平臺助力商家經營的數字化工具。今年1月,眾多商家機構參與的五福專場生活號直播,總觀看人次達到近14億。如上海豫園商城借助飛龍、鳳凰等AR特效,讓慢直播也充滿過年的氣氛,單日最高有2400萬人次觀看,整個五福期間累計超8000萬人次觀看,大量用戶在評論區祈福、換福卡,玩得不亦樂乎。
求職平臺“1號職場”通過生活號直播,給用戶發福卡并推薦工作崗位,單場觀看人次也突破了2100萬。據統計,今年的集五福,用戶和商家參與規模均為歷年最高,用戶參與熱度同比上漲近3成,參與的商家小程序數量也是去年的30倍。可見其經濟效益同樣可觀,扎扎實實地推動了內需,幫助著經濟的恢復。
種種案例都說明:民俗的文化價值,正在互聯網平臺的持續開放中,轉化為巨大的商業價值,朝著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向延伸。
網絡時代成為新民俗構建認同、傳承發展的良機。當然,這離不開互聯網平臺的責任擔當,離不開億萬網民的傾情參與,離不開管理機構的引導和監督。網絡科技與民俗經濟是新民俗發生認同的兩翼,而文化內涵及其實用功能是新民俗成長的靈魂。

上海豫園商場借助增強現實(AR)技術,讓五福慢直播年味滿滿。下圖為4000多萬人在直播間觀看豫園的夜景和“龍”。來自網絡

變化的是民俗,不變的是濃濃年味;“變”的是更創新的表達方式及載體,“不變”的是傳承千年的家國情懷。借助互聯網技術與平臺,年味更濃,民俗也能更好踏上新路——傳承千年文化,凝聚國人共識,推動文化產業經濟發展。
網絡民俗已來,這是中國民俗的復興,也是民俗文化發展的盛事。
來源: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