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5日至16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在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舉行。會議宣言強調,加強文學經典著作互譯、電影攝制、音樂、戲劇、造型藝術、博物館事務、展覽及其他形式藝術創作方面合作。

首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展映影片《鐵血一千勇士》(哈薩克斯坦)海報。 張 猛供圖
電影是文明交往與對話的重要載體,是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光影流轉變換之間,傳遞的是沿線各國人民息息相通的美好夢想。回顧過往,中國電影在中亞地區的傳播歷時久、內容多、形式活,呈現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諧共處、互學互鑒的生動圖景。
影像中的“新中國”
20世紀初期,中國電影誕生。風雨飄搖的時代,一批批電影人探索著一個全新的影像世界。1942年,赴蘇聯完成電影《延安與八路軍》后期制作的導演袁牧之因戰爭原因,滯留哈薩克斯坦長達3年。其間,袁牧之協助蘇聯著名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拍攝了電影史上的力作《伊凡雷帝》,并在愛森斯坦等人的推薦下,導演拍攝了關于哈薩克斯坦詩人江布爾·扎巴耶夫的紀錄片。對于一向勤勉的袁牧之來說,電影的拍攝過程也是語言和文化的學習過程。他克服重重障礙,憑借對影片的巧妙構思,獲得蘇聯同行的一致好評。
新中國成立后,中外文化交流拉開嶄新序幕,一大批中國電影進入中亞地區。通過舉辦“中國電影周”活動,《中華兒女》《解放了的中國》《白毛女》《龍須溝》《雞毛信》等一系列影片走近當地觀眾。富有生機、蓬勃發展的新中國形象吸引了他們的目光,不少影片應邀多次上映,贏得廣泛好評,甚至一些中國影片趕不及譯制便在當地各大文化宮巡回放映。
在這些影片中,《白毛女》中喜兒的不幸遭遇引起了觀眾們的共情,很多人邊看邊流淚。電影語言跨越了文化障礙,通過《白毛女》等電影,中亞人民更加直觀地了解到中國社會發生的偉大變革,明白了什么是“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
多題材市場化傳播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對外文化傳播快速發展。1984年至1988年,我國電影工作者連續參加了三屆塔什干國際電影節,并屢獲榮譽。1984年,影片《青春萬歲》獲得了塔什干國際電影節紀念獎。1986年的參展影片《流浪漢與天鵝》同樣贏得廣泛贊譽。這部影片講述了心性純潔、滿腔抱負的男青年“抹桌兒”回鄉創業,歷盡考驗,最終與同村少女杏花喜結良緣的故事。電影節上,很多當地媒體都對影片進行報道,當地觀眾紛紛向導演和女主角送上鮮花禮品,直抒對這部影片的喜愛之情。這一時期進入中亞地區的中國電影,更多從普通人的心理情感出發,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傳播力。
1991年以后,中國與中亞各國的文化交流步入新的階段。隨著中哈政府文化合作協定、中吉政府文化合作協定、中塔政府廣播電視合作協定等文件的簽署,一系列國家層面的文化合作與互動積極展開。這一時期傳播到中亞各國的中國電影,呈現出多題材、市場化等態勢,情感片、武俠片、劇情片、喜劇片等題材的影片占據越來越大的市場比重。
1992年,在土庫曼斯坦舉辦的“中國電影周”活動上,參展影片中有《過年》《龍年警官》等表現普通人生活的故事類佳作。同年,在烏茲別克斯坦舉辦的第十一屆亞非拉電影節上,中國的參展影片為馮小寧導演的《戰爭子午線》和夏鋼導演的劇情片《遭遇激情》。在隨后的第十二屆塔什干國際電影節上,影片《一棵樹》的主演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中國電影在題材內容上與大眾生活更加貼近,在中亞地區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中國影片《百鳥朝鳳》海報。張 猛供圖
交流互鑒更加深入
進入21世紀,隨著中亞各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不斷拉近,中國電影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電影節、電影周活動上,而且開始更多“飛入”尋常百姓家。
200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之際,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舉辦了中國電影節,《臥虎藏龍》等優秀影片給當地觀眾帶來極強的視覺震撼。同年,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與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干分別成立了中國文化中心。與此同時,中國和中亞國家的電視臺開展多種方式合作,中亞觀眾接觸中國電影的渠道進一步打通,對東方鄰國的認識進入一個更加五彩繽紛的影像世界。
2014年開始,“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舉辦。借助該平臺,絲路沿線國家更直觀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從對方國家的電影中尋找更多共通內容。首屆電影節上,中國影片《百鳥朝鳳》與烏茲別克斯坦影片《札比鼓》用各自的方式,共同關注了當今時代傳統文化技藝的命運,獲得兩國觀眾的關注與討論。這也再次印證,雖然國別不同,人們對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都有著共同的期待。
2019年5月16日,在北京舉行的亞洲影視周活動上,塔吉克斯坦瓦爾濟什電視臺副臺長阿基洛夫·馬魯弗容表示,通過觀看其他亞洲國家的電影,可以增進不同文化背景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推動文化交流互鑒。他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是中國電影迷,從小就對功夫電影十分著迷。
如今,中國電影通過互聯網傳播,在中亞各國收獲越來越多的粉絲。在新疆大學對中亞留學生的問卷調查中,留學生對中國歷史戰爭題材影片的喜愛度超過了喜劇片和劇情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走向更為深入的層面。
相信未來,隨著中國與中亞文化交流互鑒更加深入,電影交流日益加深,會有越來越多優秀影片進入雙方觀眾視野,中國與中亞人民的友誼也將更加深厚。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