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藝術線上出圈之后,提高品質才能贏得更大流量
2023-01-28 12:04 來源:http://dzb.whb.cn/2023-01-23/4/detail-787071.html
經典劇目化身千萬網民的“新寵”,高冷的話劇在手機屏幕頻繁露臉,“非遺”劇種肩負起短視頻平臺的流量擔當,地方劇團借助互聯網傳播“威力”成了網紅,戲迷們在新媒體社交平臺“群”里指點舞臺、激揚文字,劃開屏幕看大戲司空見慣,發彈幕成了年輕人看戲“標配”……這些年,舞臺藝術日益呈現于屏幕、登錄于云端,我們在這些隨身攜帶的“新舞臺”欣賞到更多優秀作品的同時,也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所謂“互聯網+舞臺”絕非“錄制+播放”那么簡單,更不意味著把網絡平臺當作張貼演出海報的大黑板?;ヂ摼W特別是直播、短視頻所改變的不僅是舞臺藝術的傳播方式和呈現方式,更是觀演關系、審美趣味、評價范式乃至整個創演格局和行業生態。
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一個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數字社會,正在東半球矯健登場。以互聯網為基礎形成的“信緣”紐帶,塑造了一種新型社會關系。在這種關系中,趣味對人際交往的重要性空前凸顯,藝術和審美的社會塑造功能也相應得到強化。于是,因為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大規模跨地域流動而天各一方的戲迷們,在網絡空間重新結識,他們聚攏在各有特色的短視頻邊,欣賞著家鄉戲劇、地方曲種,形成新的戲劇群落,也催生出年輕化的粉絲群體。藝術是花,觀眾如土。正是這一方經由新技術重塑的“網絡文化新水土”,培育和推動著觀眾的代際延續,從而為當代舞臺藝術突破地理區隔和空間限制提供了最現實也最真實的土壤。
同時,互聯網的信息海量、用戶匿名、互動便捷等特征,使各種樣式的舞臺藝術進入類似大型展覽展示的場域之中,接受新老觀眾的盲審、海選和銳評。從時代的藝術格局看,這無疑有利于在交流互鑒中形成多樣繁榮的藝術景象。對舞臺藝術自身而言,卻也意味著創作者必須更加積極地適應新的媒介環境。因為,任何藝術媒介在本質上都代表著新的審美訴求,都呼喚著新的藝術語言和語法,只有精準識別、積極應變者,方能占據主動,贏得先機。
回顧百余年來的歷史,媒介技術的發展一直在為舞臺藝術提供“傳播紅利”,從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電臺響檔”到八十年代萬人空巷的“電視評書”,從五六十年代令人驚艷的戲曲片到近年來屢上“熱搜”的舞臺藝術“名場面”以及豐富多彩的在線直播,從現實劇場、露天舞臺跨入虛擬空間,從電腦端到手機端再到云端,無論是“話匣子”、電視機,還是墻上的大屏幕、桌上的中屏幕、手中的小屏幕,新的媒介技術和載體不斷給舞臺藝術插上“隱形的翅膀”,使其更加輕盈更加友好地飛進千家萬戶。
而從舞臺藝術作為現場藝術的本體屬性,或是其長遠藝術追求來看,媒介的創新迭代都是一把雙刃劍,它在聚攏和催生更多觀眾的同時,也對作品的藝術品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這些年,各大院團“壓箱底”的老戲復排重演,往往一票難求,一旦登錄云端,也會迅速刷屏,成為爆款。2022年北京人藝70周年院慶之際,全網超過1.4億人次點擊觀看院慶活動。話劇《茶館》直播,觀看者更高達幾千萬人次。這些都充分說明,提高品質才能為舞臺藝術贏得更關鍵的發展紅利。新時代無比迫切地呼喚著文藝精品。舞臺藝術理應傳承“戲比天大”的優良傳統,堅守“品質為王”的藝術真諦,借助新技術贏得發展新生機,以高質量的好作品豐富大流量的新舞臺。對此,我們信其必成,也樂觀其成。
來源: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