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能領略幾許漢字奧秘?康輝、朱廣權、撒貝寧、尼格買提在饒舌說唱里串聯千年,字正腔圓是文脈傳承的言外之音,也是講述新時代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題中之義。
五秒鐘能見證多少改變發生?董宇輝帶著魔術和AI作畫登場,視覺大秀看似玩轉科技與狠活,其實是2022年火出圈的“知識帶貨主播”這一回在為中國踔厲之姿的縮影“帶貨”。
一個激蕩“千年文脈,與古為新”的融合與新生,一個眺望“心之所向,皆得所愿”的共創未來——僅僅擷取兩個節目片段,一臺懂傳統也懂潮流、別開生面的晚會可見一斑。1月14日小年夜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網絡春晚與觀眾相約。圍繞“一起開新,共造未來”這一核心主題,本屆網絡春晚打開全域視野,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讓各大圈層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隨著創意十足、新風撲面的節目接力登場,這場“開新圖鑒”獲網友點贊“有愛有夢、有趣有盼、有你有我”,成功圈粉舊雨新知。不僅網友好評,專家、學者也高度肯定,紛紛表示晚會在“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創新中,為全年齡層觀眾書寫出別開生面的“開新圖鑒”,歷經13年的沉淀和成長,總臺網絡春晚已成為一抹“新年味”。
新技術賦能,譜寫優秀傳統文化的歷久彌新、兼容并蓄之美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仲呈祥高度肯定晚會“詮釋并譜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久彌新、兼容并蓄之美”。他表示,以《三希堂記意圖》為靈感的情景文化舞蹈秀《醉墨淋漓》、用說唱演繹漢字魅力的《跟著我念字正腔圓》、東西方器樂演奏融合非遺口技傳承人表演的《新百鳥朝鳳》等節目,都努力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而既具有歷史感,又富有時代感,新風撲面,令人驚艷、感動。
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對晚會拓展文藝樣式的積極探索印象深刻,認為“晚會積極拓展文藝樣式,使文藝創作呈現出有內涵、有潛力的視聽新境界,展現了開放包容的中國特色,體現出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從突破舞臺物理限制的跨屏,視覺互動秀《瀟灑走一回》、戶外場景音樂秀《在草地上肆意奔跑》,到藝術門類互融互通的新型戲曲視聽秀《紅妝》,再到加入科技元素的兵器創意展演秀《出招》……晚會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
以“不設限”的態度,深挖國潮的想象空間
《我的家鄉最閃耀3.0》融合潮流街舞和傳統民族舞,生動熱烈的演繹彰顯民族文化魅力和地域發展活力;青春搖滾唱演秀《向上的光》打破次元壁,央視網虛擬主播小C和她的數字人朋友共組虛擬樂隊,與嘉賓共同傳遞向上力量——當代青年熱衷的街舞、國風、二次元等與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中國美學相逢,青年文化乘國風之力扶搖直上,中國文化在新鮮血液注入中不斷煥發新容光。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廖祥忠特別提到:“‘不設限’的態度,讓我們看見了國潮未來發展的巨大想象空間。”
“總臺2023網絡春晚呈現出鮮明的互聯網特色”,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視聽傳播系主任高貴武讀出了網絡春晚的三重“網感”:去中心化,即晚會不設主持人,嘉賓在表演后通過大屏互動,分享“開新”態度;在脫口秀開放麥一般的輕松氛圍中,推進流動的舞臺節奏,做足“派對”既視感。強交互性,晚會打破舞臺時空界限,聯動全國各地熱愛記錄生活的網絡博主,帶觀眾云穿行在田間、海邊、城市、鄉村等豐富的社會場景中,見證新時代奮斗者施展才干的廣闊舞臺,凝聚新征程奮進力量。包容互鑒,圍繞“什么是開新”核心命題,每組表演者都給出自己的答案,這些“開新”的向度串聯起來,就是一部意蘊豐富、潛能無限的“開新圖鑒”。
“青春”一直是總臺網絡春晚的底色,但晚會受眾從不局限于年輕群體。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看來,“無論是朝氣少年、熱血青年,還是灑脫通透的中年、滿頭華發的老年,都以‘青春’的心態和風貌共聚一堂,詮釋出‘青春’不同的精神維度,呈現出蓬勃向上的青春中國”,這是總臺網絡春晚總能“逆生長”的真意。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