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力作《縣委大院》從播出到收官,始終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被網友稱為“正向出圈”。日前,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的指導下,中國文藝評論(中國傳媒大學)基地主辦了線上“電視劇《縣委大院》研討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及中國文藝評論(中國傳媒大學)基地的多位專家學者參會,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視角,對《縣委大院》進行了多維度的解讀和評價。
時代性,是多位參會者在發言中提到的一個關鍵詞。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提到,《縣委大院》生動、真實而深刻地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基層百姓的具有強烈時代感的生活畫卷,它所展現的,是今天這個時代才有的一些景觀,一些現象,一些問題。它把新時代的,人們在追求更加美好生活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林林種種的現實困難、問題非常真實,非常生動,非常深刻地呈現出來,揭示出來,如同中國縣域經濟領域基層百姓生活的一部小百科全書,一部影像志,充滿了時代感和生活質感。
胡智鋒同時指出,該劇在不回避現實的同時,并沒有在面對困難和困境中走向灰暗,而是發掘那些充滿了正義感,充滿了正能量給人帶來激勵和鼓舞的,令人感到溫暖的力量,溫暖的精神,體現了溫暖現實主義的創作立場。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認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徹底扭轉過去那種唯靠招商引資拉動經濟指標而無視環境代價和群眾健康的發展思路,而是把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提升發展質量,這是新時代的特征,在《縣委大院》里得到了很好地體現,因此該劇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圍繞主題,該劇以問題為導向,以工作的頭緒來推動情節的發展。
主創注目于基層,基層遇到的涉及社會發展與群眾切身利益的環節,甚至基層工作中最容易犯的錯誤,在劇情中基本都有表現,而隨著劇中的主要人物一個接一個地解決現實問題,基層干部在十八大以后的作風與作為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對當下的基層工作有一定的示范和啟發效應。
《中國藝術報》總編康偉認為,《縣委大院》時代感體現在弘揚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和為官之道,倡導新發展理念和科學的政績觀。為了實現這一主旨,全劇圍繞光明縣的發展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包括拆遷、平墳、污染、亂罰款、亂收費、不作為、醫改、水源地保護、招商等等,緊扣痛點、難點、焦點,可以說凡是跟改革相關的,跟發展相關的問題都涉及了。
中國文藝評論山東大學基地主任,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范玉剛提出,如何真正做好貫徹新發展理念,處理好發展跟環保、同人民健康等方面的矛盾協調,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既是現實生活的某種真實,更是許多藝術作品津津樂道的藝術真實,也是對作家、藝術家把握好藝術與時代關系能力的一種考驗。就此而言,《縣委大院》是以其在時代發展大勢中對藝術真實的一種追求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樣本、新探索、新的表達方式。塑造了一系列敢擔當、有作為的干部群像,是具有時代氣象、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
《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認為,《縣委大院》全景式反映了新時代我國在縣域國家治理方面的重大課題,在立足當下、立足大院的同時,還以“四有”為坐標,展現了呂青山、梅曉歌、艾鮮枝三任縣委書記,以及以林志為為代表的年輕干部的成長路徑,讓觀眾看到他們在一線奮斗拼搏,啃硬骨頭的同時,在為黨為民工作的同時,自己也在成長,也在進步,也在逐步成熟,逐步成為我們黨的優秀的干部。
參會者們同時也指出,《縣委大院》能夠得到這么多觀眾由衷地喜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在藝術創作上的精益求精和精打細磨,為歲末熒屏奉獻了一大批成功的藝術形象,體現了較高的審美價值。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大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認為,《縣委大院》代表了新主流影視劇進一步民生化的趨向,進一步向下走的趨向,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好的方向。該劇在一定程度上啟示創作者,如何把人物的身份稍微往下降,故事發生地的行政級別稍微往下降。與此同時,該劇還兼容了成長類型,比如林志為,觀眾從他第一天去縣委大院上班開始就一路跟隨著他,不僅看到了縣委大院這樣一個特殊的職場到底是怎么樣的,也看到一個青年干部的成長和心路歷程,這是該劇能夠“抓人”的重要因素。
《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認為,該劇采用了雙向輸出的敘事策略,不是單方面展現主人公所做出的成績,而是首先展現了百姓最真切的民生渴望,展現改革進入深水區后表象問題掩蓋下的深層次矛盾,將其與基層干部如何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交織在一起,從而更加真實鮮活,也更有藝術感染力和說服力。
《中國電視》編輯部執行主編李躍森提到,《縣委大院》遵循了一種冷靜節制的客觀敘事原則,不煽情,不作勢,不刻意追求戲劇性,心平氣和,從容不迫,于平常處顯匠心,即便是其他作品中常常被用來強化戲劇性的一些橋段,比方說上訪、鬧事等情節,在該劇中都被處理得非常克制。這對于今天的藝術創作具有一種普遍的啟示意義。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戲文系主任、教授李勝利注意到,該劇沒有采用傳統的強戲劇性的美學方式來進行創作,沒有設計突出的主要矛盾,也沒有放大主人公的家庭矛盾,而是用日常生活美學墊底,在日常生活的美學展現中塑造人物群像,因此,劇中每個人物不管出場時間長短,表現力都很強。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陳友軍認為,該劇聚焦新時代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但是沒有將人物作為一個個圖解政策的符號,而是寫他們的喜怒哀樂,寫他們應付上上下下的無奈和小心思。其中縣委大院干部的家庭生活,看似閑來之筆,但是能更全面把握基層干部的所思所想,也能夠比較全面把握人物的精神面貌。由此,通過這樣一些并不完美的基層干部形象,真實地再現了當下中國基層的樣貌。從美學的層面上,該劇拓展和深化了現實主義人物塑造的理論框架,顯示出了一種新的藝術真實。
陳友軍尤其對“上訪戶”老邱的藝術形象印象深刻,認為創作者沒有把他當做一般的釘子戶來塑造,反而站在百姓的立場和立意來探討,表現出現代社會對于這種群眾合法權益的維護所建構的政府和群眾關系的思考,推高了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思想內涵,也觸發我們來重新思考政府和群眾的關系。
中國文藝評論(中國傳媒大學)基地副主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提出,《縣委大院》這樣一部政治題材劇之所以能夠展現出獨屬于自己的敘事魅力,很大程度在于其不依賴于二元對立的結構來結構故事,全劇戲劇性不強,不靠突發事件推動劇情,而是在敘事線索和結構設置上處處都有它的匠心、巧思,真正寄予了創作者對于作品結構形式和精神主旨表達上的多重思考,帶有很強的藝術探索性。
在敘事上,該劇一方面通過從呂青山到梅曉歌、艾鮮枝相繼成為縣一把手,以及林志為可以預見的逐漸走上前臺,構建了一條中國縣域基層治理人民公仆精神賡續的傳承鏈條;另一方面,則通過梅曉歌和喬麥、林志為和小萍這兩對愛人對各自人生道路的選擇和彼此理解相互扶持,揭示了這一代中青年人民公仆如何追尋理想,扎根基層,執政為民和他們的艱難求索。而在結構上,該劇是以縣委大院為扇形打開的散點敘事,由此容納了廣闊的空間,同時移步換形,每一個人物都不是過場人物,而是作為觀眾進入每一個新問題的通路,更有精當的表演和巧妙的臺詞把這些人物很好地立在了臺上。
來源: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