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此次優秀網絡文藝作品展播活動中,推出一大批優秀網絡劇、網絡紀錄片、網絡綜藝和網絡電影,以生動的影像書寫黨的光輝奮斗歷程,以集群化展播、多聲部交匯的形式奏響昂揚的時代主旋律,傳播充沛的正能量。
此次展播活動作品涉及迎接黨的二十大、慶祝建黨百年、脫貧攻堅、抗擊疫情等重大主題,體現出高度的歷史主動和歷史自覺。作品堅持以小切口講述大時代,以小故事講述大情懷。比如,微紀錄片《這十年》采用“人物自述+紀實+資料”的風格化短片形式,講述新時代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展現各行業這十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和變化。紀實訪談節目《這十年·追光者》由公眾人物擔任的“追光探尋員”作為講述者,在講述時代故事、介紹典型人物的同時提升節目內容的大眾性和觀賞性。
慶祝建黨百年主題創作視野宏闊,氣勢磅礴。電影《浴血無名川》《狙擊英雄》通過一系列鮮活的故事和激烈的場面,生動刻畫了志愿軍戰士的英雄形象,彰顯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抗美援朝精神。紀錄片《百年黨史潮青年》《紅色文物100》等作品,精選百人講百物百事,深層挖掘紅色記憶,多場景視聽化重溫崢嶸歲月、弘揚民族精神。綜藝《見字如面·初心季》翻閱百年間留下的歷史書信、報章、文獻,勾勒出初心從形成到堅定的偉大歷程。《勇敢者的征程》以野外探險紀錄片的方式打開中國革命史,重溫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
脫貧攻堅主題創作類型豐富,地域特色濃郁,生動展現實現全面小康偉大成就。網劇《黃文秀》再現時代楷模黃文秀帶領群眾更新觀念、辛勤勞動,向貧困宣戰的故事,鏡頭畫面、語言和音樂富有地方特色。網劇《“老懶老賴”脫貧記》展現扶貧第一書記歐陽超采用扶貧先扶智、扶志的策略,幫助貧困戶過上美好生活的故事。
此次展播作品注重對現實生活肌理的深入探察和對普通人物的典型化塑造,深情唱響新時代的人民贊歌。作品堅持以煙火氣的視角展現人民追夢圓夢的激情和不懈奮斗的豪情。網劇《約定》聚焦農村電商脫貧致富、養老和社會保障、年輕人創業、教育振興、體育競技和大國工匠等社會民生議題展開探討,記錄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變遷。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通過雜技演員、女卡車司機、村黨支部書記等普通老百姓的故事,生動鮮活地呈現了當代中國高速發展的精彩畫卷。紀錄片《最美中國 第六季》通過講述默默守護藏羚羊的高原衛士、救人于危難的藍天救援隊、執著奉獻環保事業的年輕夫婦等普通人的精彩故事,展現了最美中國人的家國情懷。電影《中國飛俠》展現“外賣小哥”拼搏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世界。
網絡視聽作品還生動展現了不同年代的青年人主動將個人奮斗融入國家發展進步的過程,彰顯青春激情與朝氣。網劇《啟航:當風起時》《青春創業手冊》講述不同行業有才華有理想的熱血青年創業故事,生動詮釋創業者的初心和毅力。紀錄片《我們都是追夢人》講述10位在內地的中國香港青年創業故事。電影《藏草青青》通過青年教師援藏支教感人事跡,致敬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的教育事業中舍身忘我的奮斗者。網劇《冰球少年》《小小少年》通過跟蹤拍攝癡迷于自然、科技、藝術、運動等不同領域的孩子的故事,激勵更多青少年有勇氣直面生活并大膽追夢。
此次展播的網絡視聽作品注重生動表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力求創新表現手法,貼近年輕觀眾審美特點,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動起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1網絡春晚》強化科技運用,以魔盒、圓環、碎屏、裸眼3D等科技手段,通過數控裝置實現不同的組合升降效果,看似簡約風格的舞臺營造出更多的視覺與空間變化,打破傳統晚會舞臺審美。《2021中國節日系列特別節目》之《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三部作品將傳統文化以富有時代感、科技感、穿越感的視覺形態創新呈現,以互聯網思維和潮流元素打造出強烈沖擊力和震撼性的視覺效果,展示出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和當代復興所迸發的嶄新魅力。

開掘傳統文化的精髓,關鍵是要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內涵和當代意義。綜藝《舞千年》采取影視劇拍攝手法,嵌入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融合了實景與現代科技,令觀眾感嘆“感覺就像五千年的文化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紀錄片《國醫有方》借助紀實影像,講述中醫藥深入參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真實故事,展現了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的重要貢獻。
此次展播的網絡視聽作品,主題立意高遠,題材類型豐富,風格形式多樣,深入表現人民群眾生活,生動描繪國家和社會的變遷,彰顯家國情懷和偉大民族精神,是近年來網絡視聽行業推動精品創作的一次成果檢閱,為我們在新征程上踔厲奮發、不懈拼搏注入精神動力。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25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