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航(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隨著北京成為第一座“雙奧之城”和“全民健身計劃”的部署展開,近年來涌現出一批風格各異、特點鮮明的國產體育電影,這些作品不斷拓展項目取材,持續探索表現手法,推動該類型成為新的創作熱點。入選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青春中國夢”網絡視聽精品創作項目的《黑鷹少年》是近期一部值得關注的體育電影,這部影片既展現體育競技的自身魅力,又注入了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實現自我價值的思想意義。
《黑鷹少年》的主人公是四川省大涼山一支名為“涼山黑鷹”的少年籃球隊。在業余教練阿木的激勵和指導下,籃球少年不負熱愛、追逐夢想、逆境成長,從家鄉一步步靠球技打進北京,與全國頂尖的小學籃球隊同場競技。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小隊員們亦由原型人物出演,這些人物身上極富感染力的拼搏經歷和自強精神無疑為二次創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基于拓寬受眾群體、提升觀賞效果的訴求,新近的國產體育電影傾向于運用類型復合的手法,《黑鷹少年》就在體育動作、青春勵志、個人成長等元素之外還疊加了輕喜劇手法。影片起始的一段畫外音中,阿木被譽為“天賦異稟、灌籃高手、百發百中”,形成反差的是,俯拍鏡頭中卻是兒時的阿木將玉米棒一一擲到竹筐之外,聲畫對位營造出一種輕松詼諧的喜劇效果。影片主創尤為注重通過情節與鏡頭語言來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
在《黑鷹少年》中,生活、訓練與比賽這三塊主體情節相互穿插、彼此影響。如小隊員們投身籃球訓練紛紛遭到家長們的激烈反對,因其耽誤了學習或農活;而當籃球隊一次次靠拼搏精神取得驕人戰績時,越來越多的長輩開始認同他們的付出和堅持。小小的籃球從激發矛盾的引信轉變為了化解矛盾的良藥,新舊觀念上的更替彌合了代與代之間的裂縫,并最終促成親情的救贖與升華。
《黑鷹少年》圖繪了頗具地方感的物理空間、社會空間與精神空間。影片實地取景,寫實性描摹了大涼山彝族地區的風土人情。對籃球隊來說,除了貧困缺錢、不被理解,高海拔、球場簡陋這些地理、物質條件是另一種艱難困阻,反過來看亦是玉汝于成的一個注腳。唯有在多重戲劇沖突與困境抉擇中,主人公挑戰極限、超越自我、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方能被淋漓盡致地顯影和放大。矯健的老鷹是彝族的標志,更可視為自由翱翔的精神符號;時常出現在畫面中的遠山、白云既是當地真實的自然景觀,又貼切地喻示了黑鷹少年純粹的理想與美好的愿景。
體育電影往往將運動故事與人生感悟相結合,《黑鷹少年》展呈的與其說是一支球隊的競賽史,不如說是籃球少年們的精神鍛造史和心靈成長史。當木呷不專心訓練,被罰兩百個俯臥撐時,阿木主動陪罰,“我是教練,你犯錯我也受罰”;木呷力竭之時,隊友們紛紛主動請纓,“剩下的我替木呷做”。這場戲形象地表現了身先士卒、精誠團結的集體主義精神如何潛移默化地型塑少年們的身心,并淬煉為球場上的凝聚力與戰斗力。
《黑鷹少年》表現體育又超越體育,它從表層的體育故事邁向了更深層的心靈世界和更廣闊的社會圖景,在時代性和地方性中蘊含著可貴的文化訴求和社會功能。正是通過視頻直播這種新傳播方式,黑鷹少年的籃球故事感動了萬千網友。在送球隊進京時鄉親對阿木說“等你從北京回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住新房子了”,這句臺詞窺斑見豹地浮現出脫貧攻堅、新農村建設,加強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發展的時代語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強、逐夢的黑鷹精神已升格為一種新時代奮斗精神,競技場域需要這種精神,鄉村振興、國家建設的歷史征程中更是如此。
《黑鷹少年》在主題立意、類型融合、生活質感、情感共振上有頗多亮點;當然影片亦有微瑕之處,如一些人物的態度轉變過程尚不夠自然順暢。眾所周知,我們業已躋身競技體育強國,而進一步推動電影強國、文化強國建設也必然召喚國產體育電影與時俱進的多樣化表達與高質量發展。
?。ū疚南祰疑缈苹鹚囆g學項目“中國電影的空間生產與文化表征研究〔1978—2020〕”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23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