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昌鳳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智媒中心主任
之前看過一則新聞,報道了我國的“人造太陽”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人造太陽”!好奇之余,去手機上一搜,一些既專業深入、又通俗有趣的信息躍入眼簾,讓人腦洞大開。
比如,杜祥琬院士在一則視頻里講到,核能從20世紀的基礎研究對象,如今變身為顛覆性技術。而目前我國核能發電僅占全國電力的4.9%,遠遠不夠,所以要加緊研究可控核聚變,從而打開未來能源的大門;他的另一條短視頻,講到碳達峰、碳中和“雙碳”,只是通向未來的里程碑,未來社會需要未來能源。原來,“人造太陽”就是正在研發的未來能源!
金涌院士在一則視頻里解釋“人造太陽”時,舉了一個例子:一升海水提出的重氫,發的熱量產生的能量相當于300升柴油所產。好家伙,原來這就是“人造太陽”!
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是,這些能源、核物理專業的知識,竟然是院士們通過抖音短視頻和直播間傳播的。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追上了院士們的抖音短視頻和直播。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這樣專業而高質的科普內容,實在是太難得了!也難怪不少“院士開講”的視頻,動輒播放量超過千萬。
如今,媒介創造了如此多的便利和機會,讓那些專業的、前沿的知識,都變得唾手可得。近20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升級換代,靜態、孤立的傳統形態媒介再難見到,我們的報刊、廣播電視,都已經裂變又融合成了“媒介多元體”,通過神通廣大的互聯網,聯接著豐富的內容、靈活的形態、“流動的空間”,讓靜態的媒介,進入持續不斷地運動著的“媒介化”過程。短視頻正是應時而生的一類媒介,它不僅吸收了傳統“母體媒介”如廣播電視的視聽特性,而且經由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融合,成為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上班族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的重要資源,真正使得媒介深度服務社會和日常生活。
人們一度擔憂,“傳統媒體”消亡了嗎?當然沒有。“傳統媒體”經過媒體融合的戰略性提升,如今都已華麗變身為“媒介多元體”。報社可以擁有各類可讀、可聽、可視、可互動交流的媒介,廣播電視、期刊書籍也都是如此。當我們倡導媒介融合國家宏略時,我們的最初目標,就是實現這樣的“媒介多元體”、“媒介矩陣”,并通過技術的融合、產業的融合、產消的融合,發揮“媒介多元體”的多方面功能,促進傳統媒體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方面的提升和進步。
“傳統媒體”還應該存在下去嗎?不應該。它們終要消逝并獲得新生,或者說,它們是永生的。那些讀的媒介、聽的媒介、看的媒介,已然成為“新媒介”的“母體”。它們蘊含的基因、特質、功能,正在被新型的更綜合、更多功能、更具適應力的媒介所取代。從來沒有一種“新媒介”是從天而降的,它們都是充分吸收了“舊媒介”的內在特性,再通過與新型社會、新型技術以及新型受眾的需求充分互動、融匯而成的。在印刷的媒介變成流動的媒介——即今天的互聯網這一過程中,印刷媒介的中心式發行變成人際化網絡的延伸,即如今天的社交短視頻和直播。“新媒介”掙脫了某些“舊媒介”的滯后特質、形態和功能,其內核文化還是傳承于原有的媒介,功能是滿足當下時代的人們的知識獲取需求,目標是加強人類的交往、促進人類的共同體建設,推動人類文明進程、政治經濟的進步。互聯網誕生后,書籍、報刊、廣播電視、電影這些“大眾媒介”,都成了“舊媒介”,但是它們記錄信息、傳承知識、提供娛樂、增進交流的內在文化特質,已經被各種各樣的“新媒介”繼承、修復和發展了。
那么,當我們提倡深度媒介融合時,它新生的內在文化是什么呢?其深度體現在哪些方面?就目前而言,至少應該包含媒介深層嵌入社會空間、日常生活的文化特質。在媒介彌漫于世界的各個角落、充斥于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今天,我們要把傳播和溝通的內在空間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將承載的信息深入到生產、課堂、生活的各個角落。就像前文抖音上“院士開講”那樣,秋收時兩院院士話“豐收”、中秋時兩院院士說“月”,媒介使得知識和思考日常生活化;人們也許看了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鄔賀銓院士從很專業的算力說到很生活的遙控機器人,會生出進一步探究智能網絡的熱望;科技會讓生活失去詩意嗎?也許可以去聽一聽詩人院士王玉明的講解。
媒介深度融合的文化內核,是媒介深度嵌入社會,是媒介與社會的融合。深度融合使媒介成為人們擁有共同知識和經驗世界的一種隱性邏輯,成為社會空間、日常語境、人類交流的無形中介。正如互聯網的信息展開空間已經成為人們日常行為的空間,媒介也通過深層嵌入社會空間,服務社會大眾的知識獲取、學習需求。(陳昌鳳)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