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蒙
據國家文物局的消息,日前“數字敦煌”入選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精品案例”,這是在全球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網上文化交流、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網絡安全保障、網絡空間國際治理五大領域200余項案例中獲選的12項案例之一。

正如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所說:“這是用技術點亮國家藝術瑰寶,向世界生動展示美輪美奐的石窟寶庫,為跨域文化傳播、創新文化成果提供了精彩樣本。”文化交流傳播借助網絡技術的新方式,對內發揮著歷史文化知識的普及作用,對外扮演著“講好中國故事”的角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打開“數字敦煌”的網站,我們便可發現國寶知識數字化的魅力。比如,搜索“飛天”就能看到莫高窟石窟的照片。眾所周知,普通游客進入莫高窟是不被允許攝影的,窟中珍貴的雕塑和壁畫都需要專業人士的保護。這增加了莫高窟的神秘性,也讓很多魅力非凡的石窟文物,無法通過游客的講述向外傳播。如今有了“數字敦煌”,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感受敦煌的魅力,通過官方的高清圖片,還能看到壁畫的諸多細節。從這一點來說,“數字敦煌”帶給人們的震撼,可能比身臨其境還要更大,多數游客在景區中只能走馬觀花,并沒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對這些珍貴文物一一端詳。
毋庸置疑,“數字敦煌”張開了文化傳播的翅膀,賦予了中國傳統文化更強的傳播力。信息接受者在“數字敦煌”中,同樣可以感受仿若置身洞窟一般的強烈沉浸感。“數字敦煌”設置了許多已開放石窟的“全景漫游”,人們可以在其中隨意“探索”石窟的各個部分,憑個人喜好仔細觀察雕塑、壁畫的各個細節。這一技術,如同電子地圖中的全視角街景一樣,先由專業技術人員對所處環境進行全方位的拍攝,再轉化、呈現在數字平臺上。進入全景視角后,用戶不僅可以看到正面的佛像,還能看到兩側的雕塑,以至于頭頂的壁畫。這樣細致的技術可以讓用戶最大程度感受到古人在雕刻藝術上的巧奪天工。這樣一來,即使曾經對歷史文化不太感興趣的人,也能在“探索”的過程中,像玩電腦游戲一樣發現其中的樂趣,從而漸漸形成對文物與歷史的興趣,提高考古文博的知識素養。
“數字敦煌”的另一大特點,在于人們可以通過洞窟建設的時間來檢索相關文物信息。比如搜索“北魏”,就會發現莫高窟里建造最早的幾個石窟的信息:第249窟建于北魏晚—西魏初,第254窟建于北魏,第257窟建于北魏統一河西后。再比如搜索“隋朝”,用戶就可以看到第420窟。這樣精準的時序定位對于研究莫高窟的文博專家和考古學生而言,無疑大大提高了檢索效率,進一步促進了海內外對洞窟文化的研究與交流。
縱觀文博行業的發展歷史,走向網絡化、數字化是一大趨勢,很多世界知名的博物館和歷史古跡,都相繼開設了線上游覽。網上文化交流消除了地理的阻隔,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里的人都可以足不出戶地飽覽歷史文化。但是同時,如何用好數字技術,借助其提升自己的文化傳播能力,也就成了值得深思的問題。
對此,首先得找準自己的傳播優勢,不能盲目跟風。如今數字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只是將文物信息數字化,不一定有好的傳播效果。這一工作的關鍵在于需要明確自己的文物特色,找準傳播優勢。敦煌的文化魅力來自莫高窟,而莫高窟的核心就是古代的佛像和壁畫。抓住后者這兩個關鍵因素,進行科學化、信息化的傳播,就顯得尤為關鍵。
與此同時,還得做好多媒體端的傳播。數字博物館不一定非要以網站為載體,如今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終端也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載體。如果能在手機的應用程序軟件、小程序、短視頻平臺上進一步展示數字化的文博信息,就能具備更強的傳播力與互動性。
除了傳播渠道的多樣化,還得“接地氣”“會講故事”,以更加通俗的方式,將嚴肅的歷史文博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年輕人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寓教于樂,增強用戶與數字文博信息的互動性。如今在一些視頻網站上由彈幕組成的“互動文化”正體現了年輕網民的態度,“數字敦煌”這類新平臺,也不妨在視頻網站上找到自己傳播優勢,加強與年輕網民的互動與交流。
經過以上種種舉措,歷史文物就會在新的互聯網時代“復活”,考古文博知識也能得到更大范圍內傳播。像莫高窟這樣的古代文物古跡,在中國不計其數,如果它們都能被數字化、網絡呈現化,就會逐步形成一個不同于文物實體的“文博元宇宙”空間,這也將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發揮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供堅實有效的支持。(西蒙)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