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師文靜
談話類節目《圓桌派》已經做到了第六季,依然維持著超強口碑。從這一季開始,這檔節目有了一個明顯的變化,不再是固定嘉賓談不同流行話題的純價值觀輸出,而是邀請各行各業的嘉賓就各種開放多元的深度話題討論,比如人藝演員談表演、物理學家談黑洞、心理學家談社會心理現象、天文學家科普天文知識、考古學家暢聊考古前沿科技等,兼具知識科普和價值觀的輸出。這檔節目將當下流行的脫口秀節目與經典深度訪談相結合尋求新的生機,可以看出老牌談話、訪談類節目的破與立。

《圓桌派》第六季第一期就立住了好口碑。這期節目邀請的嘉賓是北京人藝演員濮存昕、李光復,兩人暢談在人藝演話劇的趣事兒。濮存昕分享了他演《白鹿原》如何塑造白嘉軒的故事:一開始為了找人物的特點,他跑到陜西農村體驗生活,但總感覺不對勁兒,依舊找不到鄉紳族長這類人物的靈魂,后來靈機一動,發現陳忠實就是他的模特,隨后在塑造白嘉軒時就往陳忠實的個性特色上靠攏。李光復是人藝的“老戲骨”,詮釋角色活靈活現,一個人可以同時模仿于是之、鄭榕、藍天野打乒乓球,惟妙惟肖,仿佛《茶館》中人物復活了一般。節目中,濮存昕和李光復暢聊演人物的心得和體會,原來很多觀眾并不在意的角色打哈欠等小動作,里面都非常有戲。兩人對戲劇與文學的關系、戲劇意義的闡釋,可謂深入淺出,有理論、有實踐,還結合《茶館》聊出了趣味性。
節目第二組嘉賓是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鄧李才和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這一期天文主題的對談也非常有趣,兩人對于給行星取名、外星生命、行星撞地球等問題的趣味科普,很像科普課堂。徐累、邱志杰兩位藝術家談的是當下的審美問題,談到了城市審美和鄉村審美等,探討了很多現實的問題。
這一季節目又邀請鄧亞萍參加,暢談自己從運動員到劍橋大學土地經濟學博士的故事,鄧亞萍像上一季節目一樣,又讓觀眾看到她從乒乓球職業生涯沉淀出來的人生哲學和智慧,鄧亞萍對失敗、勝利、勇敢、自信的獨特解讀,給觀眾帶來很多啟發。節目還邀請了心理專家武志紅暢談了現在很流行的心理咨詢現象;邀請脫口秀演員呼蘭、周奇墨暢談喜劇創作的痛苦和快樂;邀請考古研究員唐際根聊考古發掘的趣事兒和前沿技術,科普了很多考古知識和歷史知識,大家知道現在的考古發掘還能通過獨特的技術測出六千年前的陶釜煮過蜂蜜;邀請中科院研究員曹則賢、張雙南暢聊量子力學、黑洞、數理化教育等問題,很令人深思……尋找各行各業的專家做訪談,最大可能地打開了話題度和涉獵面,讓觀眾在對該節目嘉賓、模式感到略有審美疲勞之時,節目的這種變化,打開了廣度和深度。
幾張椅子、幾個人是傳統訪談、談話類節目的經典模式,這類節目可以說是電視節目的“老祖宗”,據統計,訪談、談話類節目備受歡迎的時候,市面上有大約150檔此類節目,比如《楊瀾訪談錄》《魯豫有約》《超級訪問》《鏘鏘三人行》,但隨著熒屏上綜藝類型的更新換代,《朋友請聽好》《僅三天可見》《非正式會談》等一些年輕化、娛樂化的訪談節目興起,傳統訪談類節目逐漸式微乃至消失,只有僅存的諸如竇文濤、陳魯豫、陳曉楠、李靜等幾位主持大咖,還在不斷地創新節目。順應時代潮流的《圓桌派》以脫口秀形式出現,前幾季節目以趣味話題、社會熱點吸引老中青觀眾,在竇文濤的主導下,保持住了老牌談話節目重深度、內涵的特征,在話題選擇上也很流行化以吸引年輕觀眾。這檔節目經過不斷嘗試,最終成為第六季這種回歸到類似專業訪談的模式。《魯豫有約》《非常靜距離》走了一條很類似“訪談+”的創新路,就是讓主持人走出演播廳,將視角延展到被采訪者的生活場景、工作場景之中,讓節目呈現最大程度的豐富性和可看性。
因為綜藝類型極度豐富,訪談類節目現在只是很小的一個分支,當下大部分還在持續中的訪談類節目甚至很難出圈,但網絡綜藝節目的靈活性,其實也為這類節目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讓這類節目可以不斷試錯、調整,重新出發尋找生機。優秀的深度談話類節目具有獨一無二的意義,它可以給觀眾帶來更多價值觀的沖擊與思考辯證能力,風浪不斷淘洗之后,終有深度內容的沉淀和回歸,在《圓桌派》這類節目的堅持下,高品質的大眾化談話類節目還有可能集體回潮。(師文靜)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