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妮
1922年,萬氏兄弟制作動畫廣告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并放映,標志著中國動畫誕生,今年正是中國動畫的百年誕辰。今天我們在思考動畫為什么而創作時會發現,這不僅關乎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事實上,動畫是非常適合跨文化傳播的一種藝術媒介。
最近,一部名為《膠囊計劃》的國產動畫短片集悄然上線,意外收獲了來自觀眾的高度關注。它立足于現實基礎上的寓言與想象,使傳統文化與科幻渾然一體,還在中式情感、現實題材上進行富有想象力的開掘,以先鋒性和實驗性探索了一條中國動畫題材新路,拓展了大眾對中國動畫的認知邊界。
融合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需更新創作視角
近年來,關于國產動畫崛起的聲音不絕于耳。自2015年《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橫空出世,將傳統神話的現代化改編這一模式帶進觀眾眼中,再到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將這一形式推向高潮,自此神話的二次創作成為一種被競相追捧的“文化煉金術”。但后續作品并沒有復制前作們的成功。《姜子牙》《新神榜:哪吒重生》和今年暑期檔熱映的《新神榜:楊戩》等,雖然都挖掘了神話故事中常被忽略的細節,或加入神奇道具、空間呈現等視覺奇觀,但仍然講述古代的故事,題材與主題上并無實質創新。
國產動畫對神話改編形成路徑依賴,創新乏力。這并非傳統文化不適應現代社會,而是創作者沒有找到合適的創作視角。
《膠囊計劃》中有多部作品抽取了中國元素,融合到現代或未來故事里,避免了常見的改編套路。比如短片《界》和《終極體驗》就以未來科幻+傳統文化模式,借八卦五行、天干地支等中國符號去思考未來世界中人與命運的關系。
《終極體驗》中的男孩小凱用VR設備直播自己的日常生活,換取金錢。隨著獎勵不斷升級,小凱無意間出賣了自己的靈魂。除了一網打盡虛擬現實、直播打賞、元宇宙等時下熱門元素,該片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加入傳統文化中的道士形象,用電子桃木劍、鍵盤竹簡演繹了一場賽博驅魔。其中“莊生曉夢迷蝴蝶”的意象則是從莊子的“本我”與“非我”,探討心靈與身體的哲學。這場嵌套的賽博朋克噩夢也在結局留下懸念。
《界》的世界觀和視覺風格早在前作《賽博朋克山海經》中就有出色表現。故事講述實習生李未上班第一天,公司系統突發故障,人類命運走向由李未決定。片中場景設計、人物命名等皆有中國元素,從敘事中又延展出未來世界中人與命運的哲思。故事中,人類創造出具有人性、能為人類命運著想而不會越權的機器人,但這產生了一個爭論已久的話題——試驗品的倫理問題。或許可以批量生產許多個“李未”,在危險時刻犧牲自己、拯救全人類。但具有人類思想的李未們就可以被無所謂地犧牲掉嗎?
傳統元素的現代性應用讓觀眾覺得新鮮,但這只是其表,內核其實在于透過這些有趣的混搭,折射出人性的復雜、對人與機器的生存哲學的追問。這使得傳統文化在人類生存境況的叩問中找到再次煥發活力的土壤。
描摹現實形貌,讓作品獲得落地感
近年來,《功夫熊貓》系列、《青春變形記》等動畫電影借用中國文化中的功夫、家族等概念,講述個人成長、與親情的互動等現代價值觀,從而受到全世界觀眾的喜愛。可以說,不論歷史、現實還是未來題材,在合適的視角中,中國故事具有可推廣的廣闊空間。《膠囊計劃》中不少短片正是聚焦于對中式情感和家庭關系的描摹。
短片《熒惑歸途》是系列中播放量位居前列的作品。該片在軟科幻的外殼之下,講述了一個在外打拼的游子驚險的回家之路。其科幻設定則頗具想象力,如接住脫軌列車的太空網,反向設計了劉慈欣作品《三體》中“古箏計劃”的設定;而敘事的完整性和世界觀的合理構建,則讓科幻外表下的中式親情更加打動人心,與電影《流浪地球》異曲同工。短片《辰光恰恰好》通過一出旅行輕喜劇,落腳到兒女眼中的父母形象,即使在國外,父母們還是習慣鄉音和家鄉飲食。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式情感在現代社會仍然具有延續性。這正是中國傳統情感的本質力量與包容性,是一種永不過時的動力和創作源泉。
與《熒惑歸途》和《辰光恰恰好》不同,《癔癥》則從另一視角反思了家庭中的傷害,其擬人手法和真實聲音的運用引起觀眾強烈共鳴,并再次用擬人形式勾勒出一個光明溫暖的結尾,呼喚人性的回歸。鄉村兒童題材《留守童話》則呼吁對社會中個體的關注。這些作品讓人想起高口碑動畫電影《雄獅少年》,其借用舞獅這一傳統文化題材,講述永不放棄的成長故事。影片沒有一味追求“燃”,而是串聯鄉村生活、城市打工人等,刻畫出熱血青春背后的現實形貌,這種立足現實的落地,才能讓人們真正獲得力量。
動畫的受眾不只是兒童,目前動畫領域的創作者以80后90后居多,成人觀眾對童年動畫的消費也不可忽視。因此,深化主題,跳出“動畫是小孩子看的”這一刻板印象,是動畫產業走向成熟的標志。《膠囊計劃》中有多部二維動畫,展現出樸素、清新的特色。相比于三維動畫,二維動畫因其創作門檻和周期成本等原因,好作品愈發難見。《太空的奇俠基曼》致敬1980年代引進動畫《宇宙的巨人希曼》,在二維、三維和默片風格中無縫切換,配音刻意模仿譯制片聲調,讓人夢回上世紀,并在主題上進行深化,形成具有濃厚風格化的作品。
當然,《膠囊計劃》在給人驚喜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敘事方面,《界》的故事缺少鋪墊,戲劇沖突過于突然;《終極體驗》的結尾頗為倉促混亂。內蒙古摔跤題材《齊日邁》和《太空的奇俠基曼》臺詞冗長,偶有無趣之感,欠缺對視聽語言的綜合運用。這些都需要創作者細細打磨。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