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經武 王雯
作為2022年中國節日“奇妙游”系列節目收官之作,河南衛視《重陽奇妙游》如約而至、不負眾望,帶來《云窟萬象》《國色天香》等精彩節目,為觀眾奉上了一場饕餮盛宴。至此,中國節日“奇妙游”系列節目整整走過兩年歷程。完成了對中國主要傳統節日文化的兩輪“活化”傳承和利用。盡管春秋輪轉,此去經年,但該節目并沒有褪去光環,還能持續帶來新的話題和關注。這讓人稱奇也引人思索:中國節日“奇妙游”,靠什么持續“出圈”?

講好中國故事,打造文化宇宙
為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號召,河南衛視中國節日“奇妙游”系列節目應用而生。該節目堅持以文化立魂、以專業立命的創作信條,深深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不止。與傳統節日晚會不同,中國節日“奇妙游”摒棄了簡單地以藝術表演圖解節日文化的方式,通過敘事體現真實感、沉浸感和臨場感,進而激發受眾共情,引發觀眾共鳴。
中國節日“奇妙游”以熟悉的敘事母題,引導觀眾走入節目核心,喚醒觀眾共同的節日文化記憶。以2022年《重陽奇妙游》為例,節目選取了“尋寶”的敘事母題,巧設激勵事件,借唐小可與唐小竹尋“孟嘉的帽子”“王勃的筆”“心中的最美時光”和“陶淵明的桃花酒”四件寶物的過程,將舞臺表演分為四大模塊,引導觀眾在舞臺連續性文本中暢游,帶來極具趣味性的審美體驗。與此同時,節目還在敘事中將“尋寶”與“尋家”的主題進行關聯隱喻,在趣味審美中道出重陽佳節登高思歸的文化意旨。
中國節日“奇妙游”節目還突破了傳統節日晚會“主持人+舞臺表演”的創作模式,采用“情景劇+舞臺表演”的藝術形式,以“劇式表達”所具有的真實、沉浸、臨場魅力,在潛移默化之中消弭表演者與觀看者的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和身份距離,給觀眾帶來強有力的心靈沖擊。在2021年《七夕奇妙游》中,唐小天穿越到大唐神都洛陽,在與月老的嬉戲對話中,相繼呈現出昆曲《牡丹亭》、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和豫劇《白蛇傳》舞臺藝術,上演了一首又一首的千古愛情絕唱。此時,觀眾穿越時空,擺脫了千年后旁觀者的身份,成為了彼時他們愛情故事的見證者。
中國節日“奇妙游”還與科技共謀,精心打造具備沉浸感的敘事空間,幫助觀眾更好地進行“文化神游”。系列節目在服裝、布景和音樂上煞費苦心,講東都洛陽,便讓演員身著唐制襦裙,眉間點上花鈿,漫步在坊市大街中;講詩人屈原,演員們束起高發髻,于山水間飲酒,在廟堂上惆悵。此外,節目還通過5G、AR、VR以及裸眼3D等先進技術,打造出想象與現實兼具的“擬像”場域,讓觀眾沉浸其中,久久回味。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節日“奇妙游”致力于深挖互文敘事的可能性,于微觀處打造“唐宮宇宙”,在宏觀上打造中華節日文化宇宙,以期同觀眾建立觀看契約,提高受眾黏著度。從微觀上來說,該節目以出圈之作《唐宮夜宴》中的唐傭為中心,衍生出戲班臺柱唐小可、醫圣后代唐小竹、重臣之女唐小月等人。借助人物之口,講述敘事母題;借角色之眼,盡收文化光影。從宏觀上來說,傳統佳節成了“奇妙游”的創作準則,每逢節日,故事主角跨越時空,與華夏兒女共感共思共祝愿。
強調多元融合,突破圈層壁壘
中國節日“奇妙游”強調多元融合,并以此突破圈層壁壘,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這種多元融合主要體現在科技與文化融合、觀眾審美需求融合以及媒介傳播手段融合三個方面。
首先強調文化筑基與科技賦能。通過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打破古今壁壘,克服文化“抽象玄奧”“養在深閨人不識”等困境與刻板印象,化抽象為具象,變概念為意象,凸顯文化之美。如以鈞瓷窯上舞展現窯變過程,以龍門窟下蹈詮釋石刻文化,以入河圖之境述說大宋都城開封繁華,以登高山之巔抒寫李白豪逸傲氣,以潛洛水之深展示神女婀娜多姿,以賞星雨之華講述牛郎織女不朽愛情。
中國節日“奇妙游”還在尋求文化通約性與共同價值的基礎上,融合不同年齡受眾、國內外受眾等不同觀賞人群的多元審美需求,打破受眾圈層區隔,實現了“圈內走出去”“圈外走進來”的跨圈層傳播效果。如2022《端午奇妙游》就融合了喜劇、悲劇、武俠、愛情、主旋律等類型元素,將無能俠士之滑稽、憂國君子之悲愁、天下第一之爭奪、思念戀人之憂思、馳騁沙場之壯烈融于一期節目,成就了一場老少咸宜、男女皆愛的文化視覺盛宴,在海內外各大傳播平臺廣泛傳播,廣受好評。
另外,作為新媒體技術的受益者,中國節日“奇妙游”注重媒介傳播手段的融合,強調全媒體+融媒體+跨媒體的大視域建構,打破了新舊媒體區隔和媒介形式區隔,實現了傳播效益的最大化。如《龍門金剛說》采用漫畫+說唱的形式,消解了龍門金剛形象的莊嚴性,使其變成一個可愛的“紙片人”,拉近了觀眾與歷史文化的距離。《豫見》更是將新潮的賽博朋克風同千年前的花木蘭選段相結合,在鬼畜文化中展現女性地位的崛起這一時代特征。2021年《唐宮夜宴》火爆“出圈”后,河南衛視通過“全網征名、演員海選、劇本征集”等方式,將唐傭形象更換為鄰家小妹。在這個過程中,網友成為了無償的數字勞工,既參與到節目的前期創作中,又在節目播放中游走于整個文化宇宙,樂此不疲地尋找“彩蛋”,形成帶有自我情感色彩的“二創”作品,起到了反哺節目的效果。
注重儀式傳播,詢喚價值認同
儀式是人類社會中具有象征意義的、程式化的、不斷重復的社會行為,它鏈接和轉化著現實世界與象征世界,是文明接受者民族意識與集體記憶的載體。中國節日“奇妙游”在題材的選取上就極具儀式感。無論是闔家歡樂的春節,還是歌頌摯情的七夕,抑或登高而望的重陽,都伴隨著華夏文明典型的儀式文化。在此基礎上,節目力爭再現古人佳節時分的風俗習慣,以此聯結今人之思,助力大眾在同一宇宙逍遙游。如《七夕奇妙游》中女子描黛青、貼花鈿、點絳唇,《端午奇妙游》中的掛艾草、包粽子、賽龍舟等,力圖喚起觀眾對美好文化傳統的記憶。
文化儀式不只是一種文化符號,還通過儀式過程營造了一種象征性公共空間,人們借此分享共同文化習俗、社會信仰和價值觀念,探討共同話題,達成更多共識,從而達到促進社會治理與進步的目標。2021《春節奇妙游》之后,盛唐氣象再次走入大眾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再度獲得華夏兒女的高度肯定,并紛紛表示要將此議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節日儀式傳播不僅能消除時間隔閡,實現古今連接,讓今人感古人之思,還能消除空間距離,讓海內外的中國文化愛好者相聚一堂,打造“天涯若比鄰”的美麗圖景。《春節奇妙游》的家庭親情、《清明奇妙游》的思故之情、《端午奇妙游》的愛國之情、《七夕奇妙游》的美麗愛情、《重陽奇妙游》的敬老之情等等都是人類共通的美好情感,均體現了人類“真善美”的價值指向。中國節日“奇妙游”通過潤物無聲的藝術表達,以人文性詢喚全人類的價值認同,編織著“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新號召。我們有理由相信,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寶庫,積極借鑒和發揚中國節日“奇妙游”類經典節目的實踐智慧,未來一定能誕生出更多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的佳作杰作,讓文化強國建設一路蹄疾步穩,繁花似錦。
(作者張經武系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雯系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研究生)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