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新時代》《加油!新時代》《十年如一日》《十年逐夢路》……在黨的二十大召開的日子,一批以“十年”為主題的紀錄片上新引發廣泛關注。這些紀錄片雖然主題、形式、風格各異,但都有著“同一位主角”——當代中國人。主創深入廣袤大地,忠實記錄人民群眾的平凡生活和偉大創造,以頗具“網感”的表達呈現普通人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在個體故事中聆聽時代的足音。
“恁是說向相反的方向走著!”19日上線的紀錄片《十年如一日》一開頭,農村電商中心負責人蓉兒焦急喊出的這句話,緊緊揪住了觀眾的心。原來,她為了簽一個“網紅大爺”,在甘肅農村的梯田迷路了。因為,“大爺住的地兒,方圓五里,就他自己”。幾分鐘里,觀眾跟隨著晃動的鏡頭,追隨蓉兒在路上翻山過河追摩托。現場感、粗礪感的影像風格和更具“網感”的表達,不乏幽默風趣,可獲得的感動與鼓舞依舊。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基層干部蓉兒總是一路小跑的模樣,就是大家努力跟上時代節奏的奮斗寫照。
契合“網生代”群體的收看習慣,《我和我的新時代》以微紀錄片形式,講述一個個平凡的中國人,透過他們的所見所聞折射時代光芒。34集紀錄片,每集9分鐘,輕量級的呈現收獲大批年輕受眾,他們為奮進中的楷模取了一個個新昵稱。比如江蘇鎮江市農技專家趙亞夫,耄耋之年依舊奔走在田間地頭,幫助茅山革命老區農民探索生態農業發展新路。別看他已經81歲,可鏡頭里穿著T恤牛仔褲的樣子依舊“青春”,被年輕網友親切地稱為“藏在田間的科技大佬”。
不同于一般紀錄片“解說詞+畫面”的表現手法,《我和我的新時代》全片無解說詞、無配音,堅持讓人民群眾成為鏡頭前講述的主體,他們講的是身邊事,說的是家鄉話,流露出的是愛黨愛國情懷。比如在《“小巷總理”朱國萍》一集中,扎根社區工作三十多年的朱國萍深情回憶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時與自己三次握手、三次對話的場景,用上海方言充滿感情地講:“阿拉基層工作做好了,老百姓滿意了,老百姓高興了,黨中央就放心了。”
這批紀錄片中,也有對十年來講述普通人故事的優品精品的“二度創作”。比如,八集紀錄片《十年逐夢路》就是從十年來近千部(集)國產優秀紀錄片中選擇50余部進行的一次再創作。相比于簡單整合,主創致力于通過發現各行各業普通中國人故事的內在邏輯,以新的視角、新的敘事進行重構,從而展示中國人民頑強奮斗、創造美好生活的努力。
“一個,兩個,三個”,在《萬物生長》一集中,公保舉著望遠鏡,數著重回高原草場的鼠兔。“動物的事情通過動物解決,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良性循環”,秉持這個理念,他通過引入鼠兔天敵藏狐的方式,修復高原生態系統,令三江源核心區的120萬畝草場重新恢復生態平衡。令觀眾印象深刻的是,這段故事里,鏡頭從人“讓位”于自然美景與可愛動物入手,處處透露著新時代基層生態守護人的智慧與努力,展示著十年來中國在生態保護方面所取得的深刻變革與非凡成就。也正因如此,透出紀錄片的詩意與人文關懷,配合演奏家孔祥東演繹的鋼琴配樂,詮釋著什么是“凡人史詩”。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