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倩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文化市場的日益多元豐富化,傳統戲曲發展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如何守正創新,讓戲曲在文藝百花園中風采依舊,永葆戲曲傳承發展的活力是展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應有之義。
當傳統戲曲邂逅“直播”新形態,一個更大的線上舞臺正在徐徐展開。國慶期間,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在抖音賬號“長沙花鼓戲”連續直播三場。在這三場直播中,不僅觀看人數穩定在50萬以上,觀眾平均觀看時長也較首播時翻倍,用戶黏性持續增加。10月3日直播的《梨園歡歌獻國慶》2022紅色經典戲曲名段演唱會上,來自天津京劇院、青年京劇團的專業演員,以及天津市優秀戲曲名票聯袂演出,為戲迷朋友們帶來《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等現代京劇經典唱段,直播在線觀看人數也高達幾十萬。
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許多精彩劇目無法與觀眾在線下見面。面對困境和挑戰,許多戲曲演員積極應對,開啟了線上直播,利用直播、短視頻的形式進行演出,不僅收獲了線上的打賞收入,也吸引來眾多粉絲。科技日新月異,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使戲曲舞臺的形象和空間也隨之發生變化。相比于傳統舞臺更多的是單向輸出和展示,“直播間中的戲曲”則以年輕人喜愛的姿態全方位地詮釋著戲曲的美好與魅力。不少主播將自己的從藝經歷、日常排練、戲曲的故事節奏、角色內涵等內容都在直播間中與觀眾分享,這大大增強了戲曲人和粉絲之間的黏性和親密度,更好地傳播了戲曲文化。也有的主播在直播間教粉絲唱戲,比如主播號為“龍寶玲黃梅戲”的主播,一直在直播間公益教觀眾唱黃梅戲,她在直播間里講黃梅戲的理論知識,示范唱腔、身段等,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主播號為“戲曲米兒妹”的主播,出身于梨園世家,經常通過送愛心等公益形式,把戲曲送到千家萬戶。事實證明,將戲曲內容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輸出,不僅可以吸引年輕人的目光,更能推動內容的二次傳播。
傳統戲曲一直深受中國老百姓喜愛,在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網絡新業態下,身為戲曲從業者,要始終不忘初心,刻苦學習和研究戲曲藝術的規律與文化品質,不斷挖掘博大精深的戲曲藝術寶藏,讓戲曲藝術在新時代更好地翱翔,演繹戲曲的新時代之美。
來源:中國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