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杰(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
近期推出的《這十年》主題系列網絡視聽節目,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重大成就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創作傳播工程扶持項目,該系列包括《這十年》微紀錄片、《這十年·追光者》綜藝節目、《這十年·追光之夜》晚會系列節目。作品以眾多“微光個體”為主要人物,以鮮活的藝術方式再現有溫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感動瞬間,見微知著地再現十年來中國人民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創作者將個體生命體驗表達與宏大歷史敘事統一起來?!哆@十年》微紀錄片讓50余位不同領域、行業具有代表性的“十年見證者”,以自述方式把逐夢與筑夢過程中的生命體驗娓娓道來。其中既有彷徨,也有執著,既有堅守,也有奮進,既有失敗的苦惱,也有成功的笑臉。這些個人奮斗的歷程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以小故事顯現大時代。比如十八洞村的孤兒龍先蘭從曾經“活得像一堆爛泥土”,到“甜蜜的夫妻做著甜蜜的事業”,再到成為愛心企業家,在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獲得幸福生活。作為千萬農村脫貧人口中的一員,他的成功成為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生動寫照。每個小故事如時代鏡子般映射出歷史前進的滾滾洪流,激勵觀眾奮勇向前,推動著時代變遷發展。
藝術,只有扎根于社會現實生活的沃土,方能根深葉茂。作品深入現實生活,以平民化視角、個性化敘事刻畫性格鮮明而又平凡的典型人物:其中既有朝氣蓬勃的青年奮斗者,也有熱心傳播傳統文化的“漢服奶奶”;既有基層一線的鐵路員工,也有攻堅克難的科技工作者;既有守望林海的火情監測員,也有守護邊陲的藏族同胞;既有一家四代十人扎根鄉村幾十年的“最美鄉村醫生”,也有因互聯網改變命運的女主播……詩畫般的風景、濃郁的鄉音、幽默的情節,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個個樸實勤勞、性格迥異的形象,使真情實感涓涓而出,揭示了“奮斗創造美好幸福”的新時代主題。
《這十年》系列還注重歷時態敘事與共時態呈現的統一。微紀錄片一方面采用今昔對比的敘事視角,展現十年間的時代巨變;另一方面聚焦當下,呈現鄉村振興、農業科技、人工智能等領域舉世矚目的非凡成就。塞罕壩上火情監測員趙福州,以自身經歷展現了塞罕壩從十年前“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到千頃林海的塞上江南的過程。同時,他又是眾多林場員工中的一分子。和他一樣,二十多對值守望海樓的夫妻無數聲“你好,報平安”,匯聚成了人民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好生活的呼喚,共同書寫著中華民族砥礪前行的光輝篇章。
劇中的人物不只是社會主義偉大成就的創造者,十年歷史變革的經歷者,還是中國精神的傳遞者。微紀錄片第三期《我成為了那一束光》中的主人公蔣雨航,從汶川地震的被救者到深入火場的施救者,光的種子在這個過程中傳遞下去。這束光既是生命之光的延續,更是精神之光的傳承,實現了歷史“劇中人”與歷史見證者的統一。
十年,彈指一揮間。但正是這新時代的非凡十年,造就了我們國家歷史性成就,書寫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華彩篇章。以《這十年》主題系列網絡視聽節目為代表,一批以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題材的文藝精品,正在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期待其中能涌現更多激勵廣大人民群眾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藝術精品,為人們繼續奮力前行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11日 08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