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協組織資深夜班編輯和優秀新聞工作者感悟多彩延慶
2022-09-07 15:06 來源:“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
8月21日至27日,中國記協組織來自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全國性行業類媒體和地方主流媒體的近40名資深夜班編輯和優秀新聞工作者代表,到北京延慶開展調研培訓活動。在這里,新聞工作者們深入調研學習當地冰雪運動冬奧成就、平北抗戰紅色文化、生態涵養綠色道路和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四張“金名片”,切實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積極宣傳新時代首都發展新形象,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熱烈喜慶的濃厚氛圍。
“白色”奇跡——最美冬奧城續寫冰雪新篇章
壬寅新春,作為三大賽區之一的延慶賽區為“無與倫比”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書寫精彩記憶,圓滿完成服務保障任務。
人民日報社張魯陽感嘆,一個細節足以看出“雙奧之城”這份榮光來之不易,壯觀的“雪游龍”背后是幾十名混凝土噴射手300多個日夜辛勤工作完成毫米級精度的手工噴射,冬奧精神值得永久傳承。新華社陳建力認為,延慶依托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抓住冬奧機遇,促進冰雪項目與旅游生態、教育科技等產業深度融合,助力冬奧會后冰雪體育產業繁榮發展。看到深山之中的場館建筑“不破山型、不奪山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江曉晨深刻感受到了人文、科技、環保與體育的完美結合。經濟日報社溫寶臣表示,延慶在“摸著石頭過河”中打開局面,最終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集科技、智慧、綠色、節儉于一體的競賽場館,制度優勢是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最大底氣。

新聞工作者調研延慶奧林匹克園區。
“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雪游龍’賽道!”走進冬奧展示中心,講解員指著賽道1:1切面模型介紹道,新聞工作者們不約而同地發出贊嘆。北京日報社楊緒軍說,作為我國第一條雪車雪橇賽道,這條“雪游龍”科技含量十足,能承受凍融循環400余次,可以“活”到200歲。看到“無路、無水、無電、無通信”的四無山區,轉身為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人民公安報社萬廣朋不禁感嘆道:“延慶人民用‘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錯,一天也誤不起’的不懈努力詮釋了奮斗創造美好人生的生動實踐。”

新聞工作者調研延慶奧林匹克園區。
在“后冬奧”時代,延慶將生態與體育相融合,帶動一批體育產業蓬勃發展,吸引群眾積極參與冰雪運動。來到北京冰上項目訓練基地、“夢起源”綜合訓練基地等,中國體育報社邢巍感嘆,延慶已有3萬余青少年掌握了冰雪技能,青少年才是中國冰雪運動的未來。在親身感受延慶奮力筑夢冰雪運動后,中國郵政報社陳顥月說,新聞工作者要繼續挖掘深化冰雪體育項目的普及輻射力度,為推動我國冰雪體育事業發展貢獻力量。農民日報社王文珺說,延慶繼承弘揚冬奧精神,全力開發冬奧遺產,最美冬奧城正向著未來全速前進。

新聞工作者調研北京冰上項目訓練基地。
“紅色”教育——傳承紅色精神,賡續紅色血脈
多年來,延慶致力于挖掘紅色事跡、統籌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讓平北抗戰革命精神激勵媯川兒女不斷奮勇前進。
來到平北紅色第一村抗日紀念館,新聞工作者們感受著激蕩人心的紅色烙印。“最后一粒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個兒,送他上戰場”的民謠令中國石化報社徐徐印象深刻:回望烽火歲月,緬懷抗日先烈,正是在黨的領導下軍民一心、不懈奮斗,才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社陳妙然說,平北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在沙塘溝村誕生,白乙化、衛興順等英雄的事跡在山間回蕩,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山西日報社陳力方表示,延慶山野鄉間活躍著一支支紅色農民志愿講解員隊伍,她們用樸實的語言和動情的講解,讓更多人了解紅色歷史,汲取奮進力量。

新聞工作者參觀平北紅色第一村抗日紀念館。
新聞工作者們圍坐在一起聆聽97歲老黨員張成旺講述抗戰親歷故事,上了一堂生動的現場黨課。遼寧日報社于勇說,66年黨齡,見證了一位忠誠紅色戰士的成長。戰爭年代,他為了人民出生入死;和平時期,他帶領鄉親艱苦奮斗;耄耋之年,他致力于革命精神宣講,立德樹人。向優秀老黨員致敬。福建廣播影視集團唐征宇說,聆聽張成旺老人講述延慶抗戰光榮歷史,看到展館內陳列的刺刀、槍支、手榴彈等戰場遺物,仿佛當年沙塘溝村抗日軍民震天的怒吼又回響在耳邊,奮勇殺敵的場面又浮現在眼前,歷史永遠不會忘記將生命和熱血奉獻給這片土地的英雄們。

新聞工作者聆聽97歲老黨員張成旺講述抗戰故事。
“綠色”屏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延慶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態涵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調研期間,新聞工作者參觀延慶區生態文明實踐展、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成果展示等,學習延慶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現高質量綠色發展的豐碩成果。
科技日報社高陽感嘆,夏末秋初的延慶滿目青翠、碧水藍天,堅定踐行“兩山”理念的延慶人,用生態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中國新聞社陳香玉說,“揭開歷史的一角”展覽揭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背后的秘密,山山水水把延慶從黃石灘蛻變成生態、文明、幸福之城。工人日報社陳俊宇說,延慶區生態文明實踐展以場景化營造、故事化表達、沉浸式體驗,立體展示了綠色發展帶給百姓的美好生活。穿行其中,可以追溯生態文明的精神源泉,看到山水人居的生活之境,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肖勁彪表示,延慶是首都重要生態屏障、戰略腹地和宜居空間,高質量綠色發展已然遍及延慶各地,延慶未來大有可為。

新聞工作者參觀學習延慶區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延慶取得的綠色成就,離不開幾代延慶人的堅忍不拔和默默奉獻。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新聞傳播中心袁海濤說,延慶人民幾十年如一日的戰天斗地,用一鍬鍬的汗水、一釬釬的熱血,再造了如今的秀美山川。他們的精神令人感動、催人奮進。中國青年報社李澎表示,這里山青水凈、天朗氣清,城鄉環境秀美宜居,綠色產業持續發展,市民生態文明素養不斷提升,最美冬奧城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中國水利報社滕紅真說,延慶聚焦保護母親河,啟動“碧水攻堅戰”,讓干涸10余年的寶林寺河泉眼復涌。中國婦女報社張明芳說,在這場造林戰役中有一支“娘子軍”,她們參與造林營林上百萬畝,為家園綠色發展貢獻巾幗力量!湖北日報社譚親璐感慨道,昔日風沙鋪滿天,今朝森林綠如煙,好生態是奮斗出來的。

新聞工作者參觀學習延慶區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金色”收獲——產業升級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連日來,新聞工作者們還深入田間地頭調研延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情況,對實現新農村共同富裕的未來充滿期待。
中國民航報社韓磊說,山谷青青,花海如云,延慶推出北方地區特色民宿集群項目,發揮自然景觀和特色民俗優勢,推動鄉村旅游不斷向精品化邁進。學習時報社孫宇嬌說,延慶區以良好的自然生態優勢,實現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從農民夏鳳英33年的記賬手冊中,親身體會到延慶人滿滿的幸福感!延慶干凈整潔的村莊、寬闊平坦的公路、優雅別致的民宿讓中國交通報社王敏壹眼前一亮:新農村建設“扮靚”了村容村貌,讓老百姓在脫貧致富的大道上越走越寬。中國教育報刊社楊三喜說,延慶打造多業態、全鏈條、全域化、高品質的鄉村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正成為激活鄉村振興的新動能。中國文化報社程曉剛感到,姚官嶺村打造民宿集群,帶動村民走上旅游路;山南溝村引入精品民宿,讓小山村融入新時代大潮流;四海鎮依托千畝花田,引來上萬“畫中人”……美麗鄉村正以點睛之筆,為共同富裕的振興畫卷描繪鮮亮奪目的色彩。

新聞工作者參觀調研鄉村振興發展成果。
七天里,“白色”冰雪奇跡、“紅色”黨史教育、“綠色”生態資源、“金色”產業發展貫穿調研行程。延慶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城市服務功能、新時代煥發出的文明氣質令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李海軍、光明日報社張廣芝、吉林日報社周力等新聞工作者印象深刻。中國日報社曹德勝、北京廣播電視臺李瀟、宿遷日報社顧園園等親身感受到了百姓生活實實在在的變化,深刻體會到延慶人民牢記總書記囑托,以冬奧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干勁、韌勁和拼勁。解放軍報社副總編輯劉明學說,中國記協組織的這次延慶行活動接天線、接地氣,暖人心、提信心,引導新聞工作者持續做好迎接黨的二十大主題宣傳,用小視角撬動大主題,用真情感記錄大時代,激發出用心用情投入迎接二十大、禮贊新時代的豪情壯志。
來源: “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