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思想文化大報品格 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
王慧敏
在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致賀信,并殷殷囑托:堅守思想文化大報的定位,堅持守正創新,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及對光明日報的重要指示精神,是我們推進媒體融合的根本遵循。
我們明確了以優質全媒體新聞產品生產為龍頭,拉動報社深度融合全鏈條加速推進的總思路,提出在“過緊日子”的總體要求下,不追求全面出擊、避免貪大求全,而是將全媒體報道資源牢牢聚焦于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光明日報特色領域,確保重點選題只要出手必是精品,進一步擦亮光明日報在新媒體領域的品牌和形象。
我們強調,不依賴巨量資金投入做驅動、避免“等”“靠”“要”思想影響全媒體轉型,立足當前實際情況,通過整合、融通現有人、財、物資源,激發報社全媒體生產的主動性和創造力,確保在工作中理順體制機制,進而實現全媒體生產流程和組織架構的更新與再造。
我們要求,不能將全媒體生產簡單視作“包裝”方式的改變,避免形式主義、走過場,而是將全媒體報道作為全體采編人員深化“四力”的主戰場、提升業務素養的必修課,把主流媒體“內容為王”的積淀傳承在新媒體領域進一步發揚光大。
如何讓這家有著豐厚文化積淀的報紙,在全媒體時代依然散發熠熠光輝,切實承擔起思想文化大報的職責和使命?這是我們的實踐和思考所向。
守底色創亮色,做聚合人心的“筑夢人”
蓬勃生長的互聯網,堪稱今日中國的一個“最大變量”:中國網民數量已超10億,傳播方式的變遷,價值觀念的轉變、多元思潮的沖擊,時常讓網絡這個巨大的輿論場“多音齊鳴”。當然,也間雜著些許雜音。
“變量”一直在變。不變的,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不變的,是我們的原則和立場。
有這樣一句格言:“如果一塊表走得不準,那它走的每一秒都是錯的。”
的確,如果連基本的政治方向都把握不準,又怎么奢談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主流媒體之所以稱之為“主流”,是因為其承擔著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重要使命。這是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這就要求我們,準確把握黨中央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略,深入體察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將正確的政治方向貫穿到每一行文字、每一張圖片、每一個網頁、每一塊屏幕中,在任何情況下都做到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不斷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夯實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
近一年來,我們找準廣大人民群眾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利益關系的交匯點、化解矛盾的切入點,以正確的觀點、翔實的資訊、縝密的邏輯、優美的文字,觸及群眾內心最柔軟的部位,展現主流媒體應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引導力。
譬如,畸形審美甚囂塵上,我們推出“樹立正確的美丑觀”系列評論,倡導積極健康的審美觀、勞動觀、藝術觀;劣跡藝人污染了文藝市場,我們推出“關銘聞”系列評論和“人民需要這樣的藝術家”等策劃,倡導文藝界為社會存正氣、為人間弘美德、為民族展形象。這些報道頻頻位居微博、抖音等平臺熱度榜首,上億網友熱議點贊。業界評價:主旋律奏響最強音、正能量激發大流量,光明日報造就了一個好范例。
譬如,我們抓住黨的百年奮斗史這個說理關鍵點,直面部分青年人想成功卻不想奮斗的輿情敏感點,連續推出《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奮斗正當時》系列“關銘聞”評論,與以青年群體為主的廣大受眾坦誠相見、促膝交談,引起的話題數次登上熱搜,各平臺瀏覽量超過3億,網友留言:“這才是新時代我們應該弘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