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明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人類的又一次革命,將人類帶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面對這一新文明形態,主流媒體要爭做網絡文明建設的引領者。”11月19日,首屆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在北京舉行。在大會主論壇上,央視網董事長錢蔚分享四點思考:

第一,互聯網已成為人類的“第二生存空間”,深刻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學習、娛樂甚至思維方式,尤其對網絡空間的重要主體——青年群體的影響越發明顯。
青年是網絡文明建設的重要主體之一,“Z世代”更是“互聯網原住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守正創新,以“大象也要學會跳街舞”的精神風貌擁抱互聯網,面向青年策劃推出《全國大學生黨史知識競答大會》《總臺網絡春晚》等,通過主流價值“年輕態”創新,“破圈”“破次元”與青年人共同匯聚起網絡文明的向上力量;同時,也在思考青年人真正的“剛需”是什么?青年傳播的底層邏輯是什么?青年傳播的內生動力是什么?這些都是我們建設網絡文明需要破解的時代課題,也是主流媒體必須承擔的責任。
第二,網絡文明突破了圖文和音視頻等傳統傳播介質的“單向度”限制,是一種具有超強互動行為和多元化場景特征的文明形態。
在信息消費上有動漫、移動直播、VR/AR等新形式,在生活中有智慧政務和各種民生服務,甚至我們的每一次轉發、點贊都是網絡文明的一部分。因此,主流媒體要運用網絡文明下的一切新形態,做到“一個不能少”,同時也要快速從“傳播層”走向“服務層”。央視網正在積極探索建立“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不斷創新政務與民生服務形式,開發新型場景化的服務產品,在服務用戶“剛需”的過程中,增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第三,相比其他文明形態,網絡文明具有更明顯的科技驅動性,需要善用新技術。
對于網絡文明而言,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用得好是“利器”,將成為守正創新的建設性力量;用不好是“殺器”,會帶來“信息繭房”“深度偽造”等新問題。只有不忘傳播主流聲音、弘揚主流價值的初心,各種新技術才能成為網絡文明創新的翅膀,否則就會在新技術的叢林中迷失方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積極構建“5G+4K/8K+AI”全新戰略格局,力求用科技賦能網絡文明建設。
第四,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網絡文明之所以如此璀璨,是因為互聯網傳承和映射了人類文明之光。我們要進一步用好互聯網手段,激活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把傳統的變成流行的、把古老的變為時尚的,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網絡空間再放異彩。總臺《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等節目,正是將傳統文化與互聯網傳播進行結合,才引發破圈傳播,尤其得到年輕用戶的喜愛。(記者 黎夢竹 李政葳)
來源:光明網
責編:王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