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新近印發了《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堅持問題導向,著眼于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全局性視野,要求深入推進“清朗”“凈網”系列專項行動,深化公眾賬號、直播帶貨等領域不文明問題治理,開展互聯網領域虛假信息治理。《意見》以科學化和規范化的方式,為如何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推動互聯網健康可持續發展
時下,網絡詐騙、惡意炒作、人肉搜索、低俗內容傳播等一系列負面網絡現象不僅嚴重危害未成年人的成長,更破壞了正常的網絡秩序,極易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怎么辦?如何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首次明確提出“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此次《意見》從全局出發,順應網絡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新現象、新問題、新情況,對加強網絡空間的生態治理和道德建設作出進一步部署。
《意見》延續了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指向性,即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對推動互聯網健康可持續發展、構筑清朗的網絡空間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要求。一系列“組合拳”順應群眾意愿,回應群眾關切,旨在以文明之光照亮網絡空間。
培育春風化雨的網絡空間
作為社會文明在網絡的延伸,網絡文明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空間既是文化空間又是政治空間。加強思想引領和文化培育無疑是推動網絡文明建設的主心骨和定盤星。
面對網絡空間中娛樂至死、低級趣味等病態現象,《意見》引導和治理雙管齊下,著力用科學理論、先進文化、主流價值占領網絡陣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文明。
《意見》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互聯網內容建設,加強重點理論網站、公眾賬號、客戶端建設,掌握網絡空間話語權。構建“線上+線下”全覆蓋的思想宣傳陣地,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網絡信息傳播的根本是文化的傳播。強化網絡空間文化培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文化建設,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力,打造廣大網民喜聞樂見的特色品牌活動和原創精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
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11億,其中6歲至19歲網民規模達1.58億,占網民整體的15.7%。身處數字時代的浪潮中,只有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才能符合人民利益,符合社會要求。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飯圈”互撕謾罵、攀比炫富、青少年無底線網絡追星等網絡生態負面問題,《意見》強調加強網絡空間行為規范和網絡空間生態治理。近期,全國上下持續深入開展的一系列“凈網”專項活動想群眾之所想,應群眾之所呼。
貫徹落實《意見》,要深入總結經驗,深入推進“清朗”“凈網”系列專項行動,深化打擊網絡違法犯罪,深化公眾賬號、直播帶貨、知識問答等領域不文明問題治理,開展互聯網領域虛假信息治理。健全網絡不文明現象投訴舉報機制,動員廣大網民積極參與監督,推動網絡空間共治共享。
做好網絡文明建設這項系統工程,要注重發揮網民主體作用,吸引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網民主動參與網絡文明建設。人人爭當網絡文明建設“工程師”,才能共建天朗氣清的網上精神家園。
來源:半月談
半月談記者: 于也童